生活就像一场旅行,沿途的风景和人,美到让人忘怀。 ——《我的阿勒泰》
2024年一部民族剧横空出世,成为当年的收视冠军。
还成为历史上首位入围戛纳电视剧节的长篇华语剧集。
《我的阿勒泰》一鸣惊人,剧中的自然感让人们流连忘返。
而鲜为人知的是,它背后的作者也过着同样的人生。
不可思议的作家
面前这个留着妹妹头,有着文人气质的女人就是李娟。
她是当代作家中的黑马,也是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
李娟今年46岁,在她的身上有很多的不可思议。
她没有结婚,也没有工作,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李娟的作品广受读者好评,稿费自然可观。
尤其《我的阿勒泰》爆红后,她的收入应该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
但李娟却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急于享受挥金如土。
相反她的物欲极低,隐居在深山中。
隐居深山的田园生活
2019年,李娟在阿勒泰的红墩乡,买下一所破旧老宅。
占地5亩,花费15万,面朝大山风景优美。
每天起床后李娟都会一边欣赏雪山,一边洗漱开始美好的一天。
她在菜园里种了很多菜,还养了鸡。
除了织毛衣、包油渣馅饺子,她还会捡鸡蛋、浇水。
很难想象一位作家却过起了田园般的生活。
但也正是这样的生活让她的文字能够洗涤人的内心。
李娟还在抖音开设了自己的社交账号。
有五十多万的粉丝,起名阿勒泰的李娟。
但和旁人不同的是她没有在作品里卖弄自己的文学水平。
也没有走上流量带货之路,更是在前几年拒绝了千万的汽车代言。
她只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读者互动。
李娟会发自己在下雪天堆的可爱的雪人。
也会分享自己第一次见到现代化供暖系统的惊讶。
更多的时候她会阅读自己的作品。
李娟的声音温柔又富有力量,代入感极强。
在她的视频里你看不到严肃又高高在上的作家。
而更像是一个热爱生活和文学的小女孩。
曾经在李娟的采访中有主持人问她是不是女权主义者。
在人人盲目高喊夺回女权的时代,她的回答却格外清醒。
“我算是女权主义者,但我不是极端女权和偏颇女权,我希望女性得到她应有的权利,而不是更多的特权”。
这就是当代女权主义者的很多问题。
她们没有绝对的公平看待,而是自己把自己放在弱小的一方。
而李娟的回答,我们能看到她如此聪慧和正义强大的内核。
被霸凌的童年
然而李娟的人生并不像她的文字那样治愈。
虽然写了很多民族风的故事,但她是汉族人。
李娟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
在她的记忆中,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母亲和外婆因为生计的原因,带着她在四川、新疆很多地方生活过。
没有一个城市是固定的家,每过半年她们就会搬离这里。
她还住过塑料帐篷、铁皮屋子、木头房子、土坯房子等。
因为家里贫困,她们一家三口只能四处奔波。
小学的时候,家里距离学校有十几里地。
李娟经常会迟到,同学们也因此不喜欢她这个迟到大王。
她曾在自己的书里记述了被校园霸凌的经历。
中学的时候,因为没有户口,她只能去借读。
高额的借读费让家里更加雪上加霜,母亲再没钱给她买衣裳。
一整年她都穿着破旧的衬衫,还是那个班里最穷的女孩。
本就性格内向的她,没有任何朋友。
除了在家有时候好几个星期她都没开口说过一句话。
书籍是她唯一的朋友,家里有一个红木的大衣柜。
李娟就常常钻进衣柜里看书,一看一整天。
国内的、国外的、文学的、戏剧的,她都看。
也因此她的现实生活一片贫瘠,但精神世界格外富足。
中学的最后一年李娟辍学了,因为她交不起学费,也买不起课本。
她到当地的工厂应聘,成为一名流水线工人。
命运似乎给了李娟一眼能看到头的剧本。
直到1998年的一个春天。
逆袭的人生
那天,李娟来到邮局寄出去一个包裹。
半个月后《人民文学》刊登了她的那篇《九篇雪》。
李娟的母亲和外婆,编剧部的人都惊呆了。
她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中学文凭的人的文笔。
像是在沙滩没人要的贝壳堆里找到的珍珠。
李娟被阿勒泰地委宣传部看上,成为编辑员。
日子变得很清闲,时间被拉长,有了更多思考的时间。
李娟决定用文字记录阿勒泰的一切,她心中的阿勒泰。
她写了一些小说的大纲和故事集锦。
之后李娟又回到草原,和哈萨克牧民一家共同生活。
三个月内她完成了《羊道》,获得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
她的文字似乎将读者带到了草原之上。
“在草原上,对于所有将死的事物不能过分惋惜和悲伤。
否则这片大地将无法沉静、永不安宁。”
该书获得广大网友的好评,口碑绝佳。
2010年,李娟又一鼓作气,创作了《我的阿勒泰》。
在影视翻拍后,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最佳作品。
它没有任何都市的气息,还给现代人一片远离喧嚣的净土。
影视化很优秀,但你更应该亲自读一下这本书。
也许你能从李娟的文字中读到自由,也许读到生命的勇气。
我们不是为了生存而生活,不是为了生计而忙碌。
我们的生命应该有更重要的意义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