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市总工会开展的第十四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活动中,上海市同仁医院“李蕊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市总工会命名为“第十四批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上海市同仁医院急诊输液室内,全国第一台输液医废分拣机器人正在“不知疲惫”地工作着:它自动把输液管上的输液针剪下来,并从输液袋内拔出,完成输液袋的分解、分类回收,而整个过程只需3秒钟。


“我们这里每天高峰的时候有几百个病人来输液,每个病人至少有两袋,按照我们操作的规范,对每个病人的输液袋都要进行医废处理,先要把管子剪掉,然后把针拔下来,装入锐器盒,再把袋子、管子分类投放,整个过程比较繁琐,也很机械化。”同仁医院急诊输液室护士长周丽金说道,负责这项操作的护士,每处理一个病人的输液废弃物就要弯腰4次,“每天大概要弯腰900次,还有被针刺到的危险。”

为了解放护士的双手,同时又能合理快捷地分拣输液器材,同仁医院联合上海宏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开发的输液医废分拣机器人诞生了,该款机器人也是“李蕊劳模创新工作室”临床转化并推广应用的创新成果。

“李蕊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8月,并获批为“长宁区创新劳模工作室”。

“我们工作室的核心目标就是致力于专科护理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涵盖急危重症护理、老年护理及社区护理等领域。”工作室领衔人、同仁医院护理部主任李蕊说道,“工作室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框架,包括急诊急救、伤口造口、静脉治疗、糖尿病护理以及老年康复护理5个专科护理基地,并明确了各岗位职责,为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李蕊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制度建设、院内建设、区域辐射等方面也独树一帜。

在制度建设方面,工作室建立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标准化护理流程和操作规范,并通过定期督导检查,持续提升护理质量;同时,制定了区域护理人才选拔标准,积极推进护理人才梯队建设,保障护理服务的优质与均衡发展。

在院内建设中,工作室着力打造标准化的师资库,实施系统性师资培训和严格考核,并建立院内护理专科门诊,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护理质量的精准控制和服务评估。

在区域辐射方面,工作室通过护联体建设,与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帮带协议,推动护理资源共享;帮助社区开设专科护理门诊,实施“一社区一团队一方案”模式,将专科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提升区域护理服务能力。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承接并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如急诊高危病种护理敏感指标构建、老年围手术期患者评估与干预体系开发,以及区域护联体建设等。这些项目共发表SCI论文8篇,主编出版专著4部,获批专利2项,开展培训数千人次,为护理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目前,“李蕊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第七届中国医院管理奖”“全国医院质量管理工具应用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共计11项,不断推动专科护理发展。李蕊个人荣获“中国好护士”“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第五届左英护理奖”“上海好护士”等荣誉称号;团队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上海市优秀志愿者集体”等荣誉称号,彰显了在专科护理发展中的卓越影响力。


图片来源于同仁医院

撰稿:赵 立

编辑:陈 莎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