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双盲”,企业点赞“很阳光”

——用改革小切口撬动营商环境大提升(一)


1月26日,在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双盲”评审全流程进行数字监控。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前几天,唐山海港经开区高温高压热蒸汽项目穿越港专线、北储线铁路工程通过验收了!”1月27日,山西中远国铁建设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智平江说,这是他们去年中标的标的额900多万元的项目。

“看到项目招标公告后,我们积极准备相关工作,力争拿下这个项目。”智平江告诉记者,作为外地企业,以前投标的时候,难免会担心“陪跑”,但2023年5月以来河北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打消了他的顾虑。

“这个评审,让招投标‘很阳光’。不问企业性质,只要企业实力突出,就能脱颖而出。”回顾投标经历,智平江为河北招标投标“双盲”评审点赞。

什么是“双盲”评审?简单来说,就是“盲抽”评标专家、“盲评”技术标暗标,有效遏制了人为干预、暗箱操作等行为。

河北省市县三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均设立了封闭评标区。登录电子评标系统,可以看到格式统一的技术标投标文件,不见企业名称等任何能够识别投标人的信息。系统自动汇总所有专家打分,确定中标候选人。

专家从哪里来?系统“盲抽”出来。从各细分专业人数均在百人以上的专家库里,由系统随机抽选。评标前,被抽中的专家会收到仅包含评标时间、地点信息的短信。

“不知道评谁的标,也不知道谁来评标。线上评标时,系统采取遮脸、变声等方式,所有人只谈问题,不问和谁在谈。”在智平江看来,这样的“双盲”评审,让招标投标更加公正、阳光、透明。

招标投标,是观察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公开、公平、公正是招标投标的关键。

“招投标,最怕有‘猫腻’!”一位评标专家说,长期以来,围标串标、打“人情分”等现象在地方招标投标中屡见不鲜,一些实力很不错的企业无奈“陪跑”。

拒绝“熟面孔”,避免“圈子化”,不打“人情分”,河北主动向“顽疾”开刀,在全国率先推行招标投标“双盲”评审,从制度上保证评审结果公正透明。

以“双盲”评审小切口撬动营商环境大提升。目前,河北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双盲”评审改革。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河北不断深化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持续推进评标专家“盲抽”、技术标暗标“盲评”、远程异地评标、分散评标、招标投标全程网办,最大限度减少外界对评标的干扰。

1月3日,廊坊市香河县新开街周边道路排水管网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工程施工项目发布中标结果,天津宇昊集团市政园林有限公司中标。

该公司市场经理冯龙升事后得知,本次评标以香河县为主场、辛集市为副场,“盲抽”两地专家,主副场之间进行线上“盲评”。

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标投标指导协调处处长韩英利表示,这不仅能破解项目评审过程中专家“熟面孔”等问题,还能推动区域优质专家资源共享,解决专家数量不足、专业类型不均衡的难题。

“‘盲抽’、‘盲评’、远程异地、分散评标,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更大限度地隔离招标人代表、投标人与评标专家,进一步优化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冯龙升说,他们公司已在河北设立了多个分公司和办事处,将在河北这个公平竞争的赛场上大显身手。

为有序推行远程异地评标,河北通过调增专家专业个数、相近专业关联合并等措施,进一步扩充评标专家数量,并与天津、山东、河南等地共享专家资源。

目前,在河北,投标“不出门”、开标“不见面”、评标“屏对屏”、办事“零跑腿”已成为招标投标领域的常态。

招投标在“阳光”下进行,企业获得感更强了。冯龙升说,早先投标,要打印厚厚一摞纸质标书,带到开标现场。如今,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签订等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留痕可追溯。原先要跑好几趟,现在一趟也不用跑,就把合同签了,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投标文件印制、交通住宿及时间成本。

公平对待不同地域、不同所有制企业,激发了市场活力,加速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自全省推行“双盲”评审改革以来,参与招投标活动经营主体16.8万家,较改革前增长7.5%。

“河北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我们投标积极性越来越高。仅2024年,我们公司在河北中标项目就有好几个。”冯龙升对未来发展满怀憧憬,在确保中标项目高质量交付前提下,希望在河北拓展更多业务。(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