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复旦兮”,在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中,春节是最大的节日。欢度春节,意义何在?通过春节,我们一起抵达灿烂无比的春天。

追溯起来,春节的历史和荣耀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在我看来,春节,可以用四个阶段来勾勒其大概。

“立春之日,天子亲帅(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这是《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上的话),意思是,祭祀和军事是最重要的,而祭祀,最高规格是天子主祭。这是先秦时期的情况。

以上便是春节的第一阶段:“立春祈丰年”。我用八个字来阐释:“国之大事,天子带队”。

第二阶段到了汉朝。我称之为:“元旦是新年”。用来阐释的八个字是:“太初有道,落下有功”。

“太初”指的是《太初历》,这部历法是汉武帝组织人修的。公元前104年颁布实施,其特点是把二十四节气写入历法当中,岁首确定为正月第一天,这便是元日。岁首如此确定,一直延续到今天。

“落下有功”,说的是落下闳。落下闳(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四川阆中人,民间天文学家,受汉武帝之召,是《太初历》的主要制订者之一,特别是历算有功。为此,如今的阆中人称其为“春节老人”。就是从《太初历》颁布那年起算,到2025年,我们这位“春节老人”已经高龄2100多岁了。

第三阶段到了民国。一个把“春节”写进批文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叫朱启钤(1872—1964)。荡开一笔,说点他的其他贡献,就是他创立了营造学社(1929—1946),营造学社的成员梁思成、林徽因执着于古建筑跑东跑西费了不少力,并且,梁林两人还是国徽的主要设计人员。彼君子兮,皆有功于社稷。

1913年,朱启钤给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呈文。呈文写的是“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总统批复“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无视“夏节”“秋节”和“冬节”。就这样,从前“元旦”这个表达正月初一这层意思的名称就移到公历1月1日了,而从前的“元旦”那天,官方改称“春节”。呈文批下来,此时,旧历年已过,所以,第一个称为“春节”的春节是1914年。算起来,我们欢度叫“春节”的春节,到2025年,已达111次。

基于此,第三阶段我称之为:“春节过大年”。相应,我拟的八字是:“继往开来,著名春节”。

第四阶段是“非遗中国年”。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放眼全球,春节早已跨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多、更好、更广泛的认同。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春节民俗活动,其中,2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定春节为法定节假日。如今,我们就过着首个非遗版春节。我来阐释,还是用八个字,这八个字是:“守正创新,举世闻名”。

文章最后,提一个问题考考诸君:过春节,为什么要准备糖果?

回复是:每家每户都要给灶王爷上供,你准备了糖果,灶王爷吃了你准备的糖果,他乐了,他的嘴巴就是甜的。这样,他才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过年好!恭喜发财!——中国民间的吉祥话直通现代心理学哟!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沈琦华

来源:作者:三耳秀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