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神话中

传说女娲创世

从初一到初六

分别创造了

鸡、狗、猪、羊、牛、马六种动物

随后在第七天创造了人

于是这天被定为人的生日

正月初七

因此称为“人日”

在中国古代

这一天的年节习俗尤其讲究


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如今“人日”这个提法,很多现代人已经不太熟悉,但这个“为自己庆祝”的日子,却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自身价值的重视,对“见自己”的珍视。近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等学者,听他们讲述“人日”的历史风俗。

伴随新一年工作日的开启

我们在人日

共同回溯来处、审视当下

也在寄语新一年时

为自己庆祝

戴人胜祭岁星

祈福安康的好日子

“古代正月初七这天是一个特别的传统节日,它的‘别名’有人日、人胜节、人七日(人齐日)等等,人们认为这天是人类的生日。是古人对人类起源的的一种诠释。”

王智表示,其实神话中女娲创造万物的顺序,正反映了人类从畜牧过渡到农耕的历史的影子,“将人的生日定为‘初七’也很有意思,七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与人息息相关——人有七窍,生命有七魂六魄,此外,按照民间七通‘齐’的吉祥谐音,我们也经常祈愿‘人全家齐’。”


资料图

王智表示,人日的说法,自汉代就有了,但要说作为节日兴盛起来,还是在唐朝。“唐代官方很重视人日,每到这天,皇帝要给群臣赐彩缕人胜,赐‘春罗幡胜’,然后就是开设登高大宴。彩缕人胜就是用彩绳编织吊挂的人形,可以看做一种寄托美好祝福的护身符。”

王智说,除了皇帝赐予的彩缕人胜,当时每逢人日,妇女们会剪彩为花,镂金箔为人形,佩戴在头上,称为戴人胜——这也是重要的表达吉祥祝福、祈福辟邪的装饰。除了戴人胜,人们还会互赠花胜,那是一种用彩纸和金箔做成的花朵样装饰,清雅美丽,独有一番情趣。

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王新民则表示,古代逢“人日”,民间还有祭岁星之俗,“岁星即人的本名星。古人认为‘地上一个丁,天上一颗星’,于是在人日这天,根据六十甲子岁星或十二属相(生肖)来奉祀自己的本命星。不过,这种古老的星辰崇拜习俗,在辛亥革命后已经逐渐在民间消失了。”

登高作诗雅意浓

“人日”留下不少经典诗句

既然人日这一天是人的生日,如此重要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仪式感”——王智就罗列了不少中国古代过人日的讲究,如不宜出门走亲戚,要尊敬人不能骂人,不能打人,妇女不做针线活,天不亮就要吃长寿面且禁忌咬断,要在庭院里烧火堆燎疳驱疫,家人朋友相约登高,过了这一天人才可以远行等等,不一而足。

衣食住行皆有讲究,人日之日,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放纵文采之时。


资料图

如薛道衡就写过《人日思归》,在“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中,表达了他在异地过年的寥落和思乡之情。而赵孟頫《人日立春》则是洋溢着满满的喜乐味道——“今年人日与春并,人得春来喜气迎……”

公元761年的正月初七,人日,唐代诗人高适想念故友杜甫,挥笔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诗句真挚感人,也见证了两位著名诗人彼此多年惺惺相惜的友情。这首诗,也成为最被后人熟知的,二人情谊的佐证之一。

人日“食俗”可不少

“七菜羹”是主流

老陕爱吃搅团面条

中国人的节日习俗中,“食俗”占据重要地位。腊八有腊八粥,元日有五辛盘,“人日”节中,各地饮食习俗不一,不过相对“主流”的,是要吃七彩羹汤。

王智说,七菜羹汤是用七种蔬菜做的菜羹,七种蔬菜没有固定要求,但必须都要能说出吉祥寓意,比如芥菜寓意吉祥,春菜寓意春风得意,芹菜代表勤奋或者勤劳,萝卜表示清白,韭菜表示长久,大葱表示聪明……也许各地物产不同,所用的蔬菜也不同,但都一样充满祝福意味。

而王新民则提到,在人日这天,陕西一些地区还盛行吃搅团,祈祷一年平安,关中也有的地方盛行吃细如丝、长如线,形同挂面的面条,“合二称之为‘粘魂搅团纳魂面’。”


在王新民看来,关中地区这样的风俗,除了祈愿大家身体安康外,其实还很科学,“一般家庭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顿顿吃饭荤腥不断,一直吃到正月初七,不少人在此期间暴食暴饮,不免会积食不化。这时换换口味,吃顿粗粮酸汤开肠胃,易消化的食材正是起到了‘保平安’的保健的作用了。”

冬日将去,春回大地,当人日这一天,一家人聚在桌前分食一碗热羹、热汤、热面,不仅暖在脾胃,更是暖了内心。这浓郁的味道中,有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有着提醒自己珍重自己、关爱自己的心声。

来源:西安发布

本微信平台由陕西承宽律师事务所陈文龙律师提供法律服务,如有侵权行为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