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上海聚焦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电竞、演艺、网络文化、创意设计、旅游、体育等八大产业,提出加快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全球电竞之都、亚洲演艺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如何做强八大产业,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思想汇”栏目推出“文化产业大家谈”,以“做强八大产业,实现聚变跃升”为主题,邀请学界、业界专家共同探讨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交流实践感悟与思考。
文物艺术品代表了文化的理念、智慧、气质和神韵,是民族的精神标识和软实力。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积累,中国艺术品市场迅速成长,与美、英两国共同占据了世界艺术品市场80%以上的交易份额。上海是亚太门户、开放枢纽,上海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关系着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的整体布局,须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推动艺术品市场营商环境、交易规模、集聚效应持续提升。
上海艺术品交易市场潜力巨大
一是政策优势。在文物和艺术品市场管理和发展方面,一系列政策支持为上海文物艺术品的保护、展示和交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上海将打造成为国际重要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国家文物局、上海市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合作协议》,启动全国首个社会文物领域系统性改革试点,其中“建设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被列为改革试点最重要的任务;发布《上海市推动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支持艺术品产业发展的重点政策》;推出《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经营管理办法》,推动社会文物领域系统性改革,以高效务实的举措改善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营商环境。根据《关于支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文物类展品监管和便利化措施的公告》,进博会展期内免税进境销售的文物类展品,在完成后续留购、支付、清关、交割等一系列手续后,将留在国内,并鼓励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文物类展品进行面向社会公众的公益性展示服务;依托进博会“5件免税”政策、浦东引领区创制性立法、文物临时进境“6月×N”制度等多项制度设计,上海自贸区形成了高效便捷的文物艺术品进出境通道,上海成为国际文物艺术品的“入海口”。
二是平台优势。多年来,上海培育了一系列具有品牌效应的国家级展会活动,构筑起国际艺术品交易的平台优势。2019年10月,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挂牌成立,迄今成功举办六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交易规模、品质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从“交易周”到“交易月”的国际品牌形象,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第四届进博会正式设立“文物艺术品板块”,第七届进博会文物艺术品专区更是进一步扩展,展区面积达2000平方米,全球知名机构亮相展会,多件世界级珍品重磅登场。
三是开放优势。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国际化程度高、国际交往频繁,拥有开放包容的艺术氛围,为上海成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创造了良好条件。2023年5月18日,“上海苏富比空间”开幕,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位于上海都市艺术文化“会客厅”,毗邻知名艺术场馆和历史文化地标的核心地段。同时,“即时收藏”平台——苏富比Buy Now拓展至中国内地。苏富比中国内地总部落户上海,表明上海成为全球艺术市场的重要坐标之一,上海市场的开拓对国际拍卖行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布局意义。
放大上海艺术品市场发展优势
一是突出对外交往高地优势。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链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具有对外交往合作的独特优势。要发挥西岸作为上海建设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核心承载区的优势,充分集聚国际高端要素,构建以西岸传媒港、西岸数智谷、西岸金融城三大载体互为支撑的国际创新创意产业群。要着力依托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和自贸区文化产业拓展的平台优势,打开中国艺术市场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窗口,吸引更多国际国内优质文化资源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要以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的全面投入使用为契机,促进上海自贸区文化艺术产业的集聚与发展,满足日趋繁荣的国际艺术品交易需求,为把上海打造成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提供有力硬件支撑。要持续推动和拓展美术馆间国际性合作,引入全球各类顶级文化产业资源,借助艺术开启中外对话,充分汲取国际顶级美术博物馆的运营管理经验,提高上海美术馆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二是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上海文化底蕴深厚,文创产业发达,艺术氛围浓厚。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以上海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为艺术品市场发展提供丰厚养料。培养壮大艺术爱好鉴赏群体,引导艺术群体探寻百年上海的艺术发展和城市变迁,感受城市深厚的历史文脉和蓬勃的艺术生态。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阵地,积极开展公益性美育和培训活动,支持画廊、拍卖企业开展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展示活动,营造全民共享的城市艺术氛围,提高全民美育素养。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培养藏家、机构对于艺术品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认同。要深挖城市文化底蕴,提高上海艺术品市场的知名度、辨识度,挖掘新贵卖家、培育潜在藏家买家,带动更多人“从关注到喜欢、从消费到收藏”。
三是优化艺术品交易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上海艺术品市场的闪亮名片。要优化上海艺术品保税区服务,引进国际优质当代艺术资源,降低市场主体成本,提高艺术品通关效率。要提升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专业化运作水平,逐步构建起文物艺术品市场“全周期”服务与“全要素”生态,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要积极布局在线新经济,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流程,实现品牌、人才、藏家资源快速集聚,打造艺术品交易更便利快捷的“上海服务”。要深入推动文物艺术品领域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文物拍卖标的审核、文物进出境审核等可流通文物审批程序,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要利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更智能、高效的收藏平台及渠道,提升用户体验,更好满足广大本土藏家的需求。要搭建艺术品市场信用监管平台,对艺术品交易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设立艺术品拍卖企业红白黑名单。要通过高效能数字化治理,切实管住底线和安全,营造各方共同参与、同向发力的良好生态,建立艺术品交易市场规范管理的“上海模式”。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周丹旎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黄隽 鲍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