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3年《中国收藏品市场发展报告》显示,全国73%的古玩城空置率超过40%,成都、西安等传统古玩重镇的交易额较2019年暴跌62%。

当笔者实地探访某二线城市的"古玩城"时,这个曾容纳300余家店铺的地标性建筑,如今仅剩17家商户苦撑,名副其实的“鬼城”。

电梯间褪色的拍卖会海报与走廊堆积的快递纸箱,构成了魔幻的时代拼图。


年前就已经关闭一大批了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许多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古玩市场也不例外。曾经繁荣的古玩城如今显得冷清,许多店铺关门大吉,门上贴着“旺铺出租”的告示,仿佛在诉说着行业的萧条。

古玩市场的冷清,表面上看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导致人们减少了对非必需品的消费。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市场信心的缺失。

过去,古玩市场的繁荣得益于资本的注入和收藏爱好者的热情。然而,随着假货泛滥、市场乱象频发,许多藏友逐渐失去了信心。资本的短期逐利行为,更是让市场雪上加霜。


曾经繁华的古玩市场

就像是前几年银元价格被炒到天价,背后是资本的炒作,大家心里都清楚,但是信心还在,入场的玩家急剧增多,开启了一个长达三年左右的“大牛市”。

很多老玩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炒到头后回调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因为评级公司的各种“作妖”,导致信心缺失,大量玩家逐渐退场。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坚守着“老规矩”,而非现代化的诚信经营,那么想要开启下一次的牛市何其艰难?


钱币收藏一度火爆出圈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披露,2000~2010这十年间民间收藏群体暴涨400%,造就了"全民淘宝"的黄金时代,一度号称8000万收藏爱好者。

当时月薪两三千元的工薪族,也能在周末地摊淘到明清的民窑、古玉,运气好淘到官窑等“大货”也是经常发生:这种来自平民收藏的浪漫,在资本进场后彻底粉碎。

数据显示,2016年文物艺术品市场融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随之而来的是价格体系的崩塌:某些拍卖行将民国银元从800元炒至15万元一枚,清三代瓷器十年翻涨70倍。

当《2022年中国高净值人群财富报告》显示76%的富豪将艺术品作为避险资产时,普通藏家手中的"宝贝"却因流通性逐渐枯竭沦为“废品”。


拍卖成了唯一“合法”途径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调研触目惊心:92%的受访者因担心买到假货放弃收藏,而中拍协数据显示拍卖市场赝品率仍高达34%。

某鉴宝平台创始人透露:"直播间里喊着'老铁捡漏'的主播,卖的'明清官窑'多是景德镇上周出炉的。"

赝品冲垮了市场,而除了民俗物品和明清普通古玩之外,那些真正的精品却因为“来源不明”被阻断了流通的道路,只有上拍卖才是唯一“合法”的途径。

然而如今的专家群体,只要“来源不明”就拒绝鉴定,根本上不了拍卖,只剩下各种收费昂贵却卖不出去的“伪拍卖”,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古玩又变回了有钱人的“游戏”

古玩收藏在过去就是有钱人的游戏,但因为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大发展,普通老百姓也能染指收藏,然而如今又变回去了。

富瑞集团报告指出,中国亿元级艺术品买家数量五年增长215%,他们的购物车里,装着张大千、赵无极和KAWS潮玩的混搭套餐。

这种割裂印证了经济学家何帆的判断:"收藏市场正在演变为新钱阶层的游乐场。"

当上海某私募基金用4.55亿元拍下毕加索画作抵充资产时,笔者认识一位合肥的古玩藏家正将最后一批铜钱称斤卖给废品站。


还能回到过去吗

面对困局,新《文物法》放开了民间收藏文物的等级限制,杭州率先试水"文玩交易区块链存证系统",苏州推出全国首个文物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

但说句心里话,要扭转乾坤必须直面三大顽疾:建立全国统一的鉴定标准、打破资本对定价权的垄断、重建普通藏家的参与信心。

正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言:"当收藏不再是赌石般的疯狂投机,文化传承才能真正苏醒。"当大多数人因为纯粹的爱好去购买自己喜欢的藏品时,而不是一味地只想赚钱,这个市场才能回归正常的轨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