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小一枚、又轻又薄

全文共5240字 | 阅读需11分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却能成为财富的化身,活在无数追捧之中;

别瞧我几经转手又爬满皱纹,却依然受人欢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我就是钱币,是你们的好朋友,也是你们生活的必需品。

漫长的历史可以沉淀万千,但你可知,在货币和交易的职能背后、在材质和形貌的流转之间,我和我的祖先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一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


▲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货币馆中展示的南宋钱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 圆形方孔是“天意”



翻阅“族谱”,我的祖先们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就活跃于华夏大地。

比方说,布币源于青铜农具,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与农耕文明关系密切;刀币源于古代实用刀削,主要流通于北方地区和山东半岛,和渔猎文化息息相关;蚁鼻钱源自铜贝,在楚地流通和发行;圜钱源自玉璧,最初兴起于魏国,后来在秦国发扬光大……


▲“安阳之大刀”青铜刀币。(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楚国蚁鼻钱。(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圜钱。(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秦统一天下后,为彰显统治的正统性,受“天圆地方”宇宙观和“天命皇权”政治思想的影响,推出了著名的“秦半两”


▲秦国半两钱。(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这枚名叫“半两钱”的货币,可是我们“族谱”上的第一位“大人物”,它既作为最早的统一货币延续到了汉代,还推动“圆形方孔”成为沿用了两千多年的货币形制,见证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轨迹。

当然,半两钱的影响力可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不同朝代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纷纷效仿中原,在货币铸造上沿用了圆形方孔形制。

如鲜卑人建立的北周政权曾铸“北周三品”——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它们的出生虽远远晚于当时中原通行的五铢钱,但它们就像五铢钱的“弟弟妹妹”一样,同样是圆形方孔、上刻篆书。

同样的形态表明北周政权已经接受并认同中原制度和文明,具有“天命皇权”的正统身份。


▲西汉五铢钱。(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北周“布泉”铜钱。(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五代时期,沙陀人建立的后唐、后晋和后汉政权,也为我的家族增添许多新成员。后唐的“天成元宝”“清泰元宝”、后晋的“天福元宝”、后汉的“汉元通宝”等均延续着圆形方孔的形制。

别小看我的这些“远房表亲”,它们的诞生,也是这些政权认同中华身份的证明,它们的流通既象征改朝换代的正当性,也彰显各自政权“天命皇权”的合法性。


▲五代“天福元宝”铜钱。(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二 最有文化认同的“孔方兄”



人们都称我“孔方兄”,但其实我是非常有文化的。聊完了我的身世来历,下面我要向你们介绍几位“家族成员”,它们虽然长得不尽相同,但却承载着不同政权间文化交流与认同的内涵!

首先出场的是“五行大布”,它是“北周三品”里最具特色的钱币,生于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五行”理念最早出于《尚书》。以“五行”为钱文,彰显了宇文邕对中原儒家文化的仰慕与认同,同时也寓意着钱币能如五行一般相生相克、周转流通、服务于民。


▲北周“五行大布”铜钱。(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另外要隆重介绍的是,我的家族在宋代的一个支脉——喀喇汗王朝钱币,它们更是表现出喀喇汗王朝与中原密切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认同。

喀喇汗王朝是840年漠北回鹘汗国崩溃后,西迁中亚的一支回鹘人建立的王国。漠北时期的回鹘汗国与唐朝有着密切的统属关系,在安史之乱中,回纥可汗派出的精锐骑兵帮助唐朝平定叛乱。后来,唐德宗命女儿咸安公主和亲时,回纥上层贵族上书唐朝,提议将“回纥”改为“回鹘”,取健壮灵巧的空中大鹘鸟(隼)之意。

回鹘西迁后建立的喀喇汗王朝仍保留着认同中原的历史记忆,这也正是我这位先祖背后有“桃花石可汗”钱文的原因。


▲喀喇汗王朝的“桃花石可汗”钱币。(来源: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

桃花石意指“中国”。这充分说明,宋代时,西域虽然远离中原,但这里的王国依然有着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

另外,宋朝时期,辽夏金等政权除了大量使用宋钱,也各自铸造钱币,我的家族成员数量倍增。

契丹人最初通过以物易物来交易,后来模仿宋朝铸造年号钱。辽朝第八位皇帝辽道宗十分钦慕中原文化,他在位48年,实行十年改元之制,其中大康钱有元宝、通宝之分,大安钱也有大小变化,这都受到了宋钱影响。


▲辽代“大康通宝”大银钱。(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党项人最初使用北宋钱,后来也开始铸造钱币。其中既有西夏文钱币,也有汉文钱币,从钱币铸工、文字、形制的发展变化上,能看出受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逐步加深。


▲西夏“元德重宝”楷书大钱。(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建立金朝的女真人通过铸造寓有“天命皇权”思想并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圆形方孔钱,表明自己认同华夏文明,具有正统天命


▲金朝“正隆元宝”铜钱。(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三 多元一体的钱币“家族”



我们现在的人民币上印有汉、蒙古、藏、维吾尔、壮等民族文字。在钱币的“家族史”里,这种多元钱文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早在元英宗时期,“至元通宝”上已同时印有汉文、八思巴文、畏兀儿文、西夏文四种不同民族的文字,既展现了不同民族文字的“多元”,也遵守了圆形方孔的“一体”,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


▲至元通行宝钞(贰贯)。(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后金与清朝的钱币继承了“多元钱文”的“基因”。努尔哈赤时期铸造了满汉两种文字的年号钱“天命通宝”,既说明了其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也流露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到了皇太极时期,“天聪汗钱”诞生,与“天命通宝”相同的是,它们形制上模仿明朝的“天启通宝”当十钱。不同的是,“天聪汗钱”铸工更为精美,展现了皇太极时期国力的提升。


▲后金皇太极“天聪汗钱”满文大钱。(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清朝入关后,在中原地区按照惯例继续铸造发行正面为汉文的圆形方孔铜钱,背面加铸了满文纪局,用以表示满汉一家。

在边疆地区,为了既坚持中央集权大一统原则,又照顾当地传统习俗,在保持圆形方孔形制的前提下,背面钱文中增加了当地的民族文字,另外在材质上照顾了新疆用红铜、西藏用白银的传统习惯。

这些钱币的出现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各民族的普遍共识。



四 人民币上的各族人民大团结



近代以来,传统中国开始向现代中国转型,我们货币家族也迎来一次又一次重大变革。

近代“族谱”中的第一位“大人物”是“光绪元宝”,它是1890年由张之洞设计的银币,用近代机制银元取代了传统的圆形方孔铜钱。


▲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五钱银币(光绪二十九年)。(图片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1914年,随着北洋政府《国币条例》的颁布,货币上代表帝制的蟠龙更换为元首头像。

1933年,印有孙中山头像的“船洋”银元诞生,替换了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头像银元,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货币交易和结算单位的统一。

后来,国民政府又实施法币改革。此举促进了国内各族群及党派对中华民族一体性认同。

新中国成立前夕,钱币的“族谱”正式翻到了属于人民的一页。此后,“民族大团结”的主题形象地体现在历套人民币上。

1948年,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第一套人民币公开发行,共有12种面额,62种版别,加印了少数民族文字版。其印制与发行对解放战争的推进、解放区的货币统一,以及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套人民币面额及版别。(图片来源:“中国印钞造币”微信公众号)

从1948年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到现在我国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在这些钱币中,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我们都能看到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身影。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清晰体现在“人民币”这一国家名片上。

这,就是中国钱币简史。我们材质不一、形貌有别,流通范围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我们却在千年中承载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记录了民族平等团结的历史时刻和社会变革的宏伟瞬间。

我的哪位家族成员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快来留言告诉我吧!

监 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 核 | 清 风

统 筹 | 王彦龙

责 编 | 才丽媛

制 作 | 郭欣欣

‍ ‍

西夏的小钱币如何串起大历史?

宋朝的铜钱为什么会出现在非洲的摩加迪沙?

宋代铜钱为何能成为辽、金、西夏的硬通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