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拿到《滇泉记》后一直没有时间看,终于在假期仗着给家人当“车夫”的优势,开始读了起来,毕竟做为一名车夫,随身带一本书在候旨时读一读是很合理的嘛。

受小时各类书籍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对云南最初的印象,是多样的民族、一眼难忘的服饰,让人兴趣浓厚的巫蛊,还有近几年喜欢看的打歌,让人忘记原唱的云南翻唱,丰富多彩总是能搔到好奇心旺盛的人。接触钱币后,云南币同样也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着我,比如第一次看到庚戌春季时对为啥要把季节整到钱文上的好奇,牌坊锭那形象又实用的造型和铭文演变的历程。


作为对云南币有好奇心,又一直无下功夫梳理头绪的人,《滇泉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实用”。书里没有堆砌太多专业术语,而是错落有致的从基础的脉络开始梳理,将概念、资料、版别、图片、故事等内容有节奏的划分章节,看会资料,查查版别,再品品趣闻,不易枯燥不易累,适合我这种“多动”看书的风格。

初始章节的概论,将云南历史人文和货币演变的背景,将云南地区虽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保持着贝币和物物交换,随着鸦片战争后大量白银的流转,何时以及为何转变为各种银锭银元的变迁,到机制币被老百姓所接纳的历程,顺畅的梳理出来,让人有种身临其境,品味当时上至大员下至百姓,在货币演变和使用的传神阿堵之感。而章节末尾整理的“云南机制币大事记”,从时间、当地政权情况、云南本地大事和云南机制币铸造大事方面做了清晰的展现,将当时云南的政治变动对照着列成表格,脉络十分清晰,原本脑海中零散的时间线也就这样串起来。

到下一章的管窥云南造币厂日常银币生产,惊喜的是源自于云南本地藏家收藏的《滇厂铸造银元逐日收发表》,清晰记录着造币厂在铸币生产的全流程工艺环节,以及把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待回收料的收发细节罗列出来,对于了解造币厂内部流程和工艺流程的情况有着巨大帮助。看完这些表格时,个人的第一个感觉可能是原本书本上近代工业发展几个字的背后,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真实的一群人在车间里称银料、记台账、运输、铸造等等等等,文字承载着无数有名无名人的点滴和一生,而无数有名无名的人,也浸润出一个个文字所蕴含的意义。

从清末满龙粗字银币这一章节开始,陆续对云南钱币代表性品种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有脉络清晰,标识用心的版别图解,非常贴心的在每个版别图示下方,详细的描述了其版别要点的介绍,这样通过整体图、局部放大图,重点标红,文字描述等多个方面,很简便的就能对各个版别的特征,包括各品相之间的市场价格参考情况有了解。此外,后面的章节也有对庚戌春季这种大名誉品在过往鉴藏名家的评价、历史信息、以及递藏和拍卖情况做了多维度介绍。这种把历史价值和市场情况结合着说的方式,让人可以不单单把其视为一本工具书籍。


作者在前言里提到,很多人只关心钱币价格,很少讨论它们背后的故事。 这点相信一些人也深有感触,“这个品相值多少”很重要,但应该不是收藏的唯一重要,那些钱币带着的使用痕迹,也同样吸引着我。 或许这也是《滇泉记》为我带来的价值之一,它架了座桥,让人们能摸着钱币上的痕迹,翻着书,与经手过它们的人,一起慢慢走进历史褶皱里听故事。

虽然由于时间的原因整套书还未看完,但已读部分已让我确信这是本一定能读完的书籍,也相信后面没有读到的部分里,还有着一个个惊喜在等着我,毕竟“期望”是最好的养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