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草书苦笋帖》卷、孙位《高逸图》卷、徐熙《雪竹图》轴等‘压箱底’的镇馆之宝只展出3个月,总算在换展前看上了。”2月5日下午,参观完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中国历代书法馆、绘画馆,来自广州的陈旭一家三口取好寄存的行李,打车直奔浦东机场,心满意足地结束了在上海的新春之旅。“上海高品质文博大展很多,平时工作忙没时间,这次趁着春节假期看了个够!”他们此行的目标很明确——逛博物馆,六天五晚的行程中,共打卡了沪上四家场馆的十几个展览。
春节期间,观文博成为许多市民游客的假日优选,申城的博物馆内人流如织。以上海博物馆为例,除夕至大年初七,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0.575万人次,其中东馆接待观众13.1555万人次,人民广场馆接待观众7.4195万人次,同比增长均超过50%。而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闵行区博物馆等上新的高品质展览,亦受到欢迎,吸引人们在博物馆里过大年。
看中国看世界
“以往过年,大多数时间是在走亲戚、与好友聚餐,今年想过个不一样的新年。”张女士携家人从吉林长春赶到上海,将参观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作为来沪旅游的第一站。“儿子对古埃及文明感兴趣,知道上海在举办‘金字塔之巅’特展,早就想来看。”她说,在博物馆,可以看中国看世界,比起参加各种补习班,从小让孩子受些历史、文化的熏陶更有必要。为了拥有更深度的文旅新体验,一家人还预订了“上博号”古埃及主题航班,一边欣赏黄浦江两岸的风景,一边享受埃及风味的美食和沉浸式演艺,还能体验埃及服饰和妆容cosplay。“水陆联动,将一个展览做到好看、好买、好吃又好玩,上海太会玩了。”
让张女士惊喜的是,今年本命年的她还在人民广场馆四楼邂逅了“灵影仙踪:上海博物馆蛇年迎春展”。“第一次知道生肖蛇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甲骨文、《山海经》的记录,到青铜器、画像石上的图像,蛇的灵影遍布于中国文明中,还以蜿蜒之姿游弋于世界文明的长河,跨越山海连接各民族的精神共鸣。”
作为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开年特展,“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的展厅内,观众亦是摩肩接踵。该展览汇集了36位艺术家的69件精品,包括莫奈、雷诺阿、塞尚、高更、凡·高、马蒂斯、毕加索等印象派及后印象派大师的代表作。艺术的独有魅力,令人流连。
既传统又现代
“上海的文博大展很多元,既传统又现代。”研二在读的秋秋和同学结伴参观了黄浦江畔的世博会博物馆,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在此发生。这里举办的“与美为期: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展览,精选英国V&A博物馆百余件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紧密相关的典藏珍品,以“灵感”“制造”“社会”三个篇章展开叙事,在传统新年的节日氛围中,与场馆内喜庆的中式元素碰撞,生长出独特的东方年味。展览打破“文物罗列”的单一展陈方式,遵循“现代设计之父”莫里斯倡导的“让艺术回归日常”,将整个博物馆转化为泛展陈空间。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花蔓纹样与年宵装饰相映成趣,观众既能在展厅感受19世纪纺织样本的温度,也能在Morris Café品尝到元宝装饰的“柿柿如意”限定甜点。艺术爱好者专注研究《猫头鹰》壁毯的叙事结构时,孩子们欢快地拓印蛇年版画,挑选精致的文创,收集新年印章……
春节假期,闵行区博物馆的“贞观鉴——大唐历史文化主题展”成为热门打卡地。该展览以初唐时期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时代背景,展出彩绘陶釉文武官俑、微笑侍女图壁画等130余件(套)唐代精品文物,带领观众回望历史长河,感受大唐盛世辉煌,共同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其中,体量硕大的尉迟敬德墓志盖面是关注焦点。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的名臣良将,但民间对尉迟敬德身份最熟悉的则是他和秦叔宝一起被民间尊为祈福求安的“门神”,贴在千家万户的大门上。许多人争相前来一睹“右门神”墓志真容,祈愿蛇年好运。
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觉醒:V MUSE珍藏珠宝艺术展”“天地精灵 璀璨江汉——武汉博物馆馆藏玉器展”,中国航海博物馆的“长乐未央”迎春展,奉贤博物馆的“山庄瑰宝 梵宇藏珍——避暑山庄·外八庙宫廷文物特展”等,也为观众送去新春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