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舞狮,是必不可少助兴节目。在上海的马桥镇,有一种民间艺术,叫手狮舞,它是将狮子道具制扎在竹竿上,通过舞动狮子来增添节日气氛。2010年,它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海派非遗过大年》就去看看这手中的舞狮,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年前最后一周,马桥手狮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雪林,带着弟子们反复练习着,每逢春节,总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你身体的丹田这个核心部位,这里要转,来~”
和威猛神气的广东醒狮需要两人前后配合不同,马桥手狮舞的狮子体格不大,在狮子头尾各用竹竿支撑,一个人就能一手持狮子头,一手掌狮子尾,讲究要舞出灵活、轻巧、喜气。赵雪林介绍说:“马桥手狮舞已经有三四百年了,从狮子灯演变过来的,当时马桥老街街道比较狭窄,我们的先辈们后来别出心裁的,就在狮子灯下面撑起了两根竹竿,手舞足蹈地即兴表演。”
马桥手狮舞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狮子灯,相传元宵灯会时人们爱提灯行街,但早期的马桥街巷狭窄、屋檐低矮、行人拥挤,提灯人便用竹竿撑起狮子灯,方便炫耀,手舞足蹈,以示欢乐,逐渐就形成了别出心裁的手狮舞,在闵行马桥一带流传。
为了让表演更加生动,现在的手狮舞表演,吸取了当地舞龙的翻滚、跌扑等技巧,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手狮的制作也有不断创新改良。“以前我们的舌头是活动的,凹面,冲额角,嘴巴比较大,还有个双肢抱绣球。现代的主要形状更加逼真,更加牢固。现在改良了以后,就变成了小的了,这个动作可以自由的发挥。”赵雪林介绍道。
红黄相间的手狮,到了赵师傅手中如有了生命般灵动跳跃,让人看着也想上手试试。
2007年马桥手狮舞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各方支持之下,喜庆欢脱的马桥手狮舞,已经多次走出过国门。“这是2009年5月28号,当时中日韩三个国家,我们代表国家出去的,当时人山人海啊,演出结束以后,观众都是下来互动啊、拍照啊。”
“天天晚上训练,后来就慢慢练出来。”那次演出之后,赵雪林与当时的鼓手宁向南,结下了师徒之缘,如今,赵师傅培养出来的一批批年轻人,接过了手狮,继续舞动。“这么多的孩子跟我学手狮舞,我真的很开心的。”
闵行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非遗保护科负责人杨璟炎指出:“我们现在对于马桥手狮舞的保护,一种就是加大扶持力度,它都获得过我们区级的非遗补助资金,还有,我们会积极对接一些大的宣传的民俗节庆的场合,让更多的人知道,不仅有像广东这样的狮子,也有闵行马桥手狮舞。”
新春佳节来临,豫园里,马桥手狮舞隆重登场,轻巧、生动,舞出了这个传统佳节的喜庆祥和。
看看新闻记者: 潘窈窈
编辑: 尤颖慧
责编: 李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