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坛,巨匠成忠臣力挺曾翔的“吼书”,直言其为真艺术,更放言称那些将“吼书”视作丑书的人,皆是美盲!
常有各地友人满怀疑惑地询问:曾翔那惊天动地、大喊大叫的创作方式,真能算得上艺术吗?我总会微笑着耐心解释:这其实是一种艺术观念,而观念本身,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平心而论,曾翔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他是在熟练掌握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打破常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表达之路。看他豪迈地迈着方步,手持拖把般的大笔,在纸上或拉或顿,每一次发力都伴随着吼叫,那在吼叫中产生的节奏,充满了力量感与独特韵味,这无疑是真正的大艺术。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懂行的人看到曾翔的创作,无不叹为观止。但凡练习书法几十年,熟知书法史和书法概念的人都清楚,书法并非仅仅是单纯的写字,它更是表达自我内心情绪的一种载体。书法这门艺术,说穿了,并非单纯依靠苦练就能成就,其核心在于观念的表达。即便你对传统书法研习得再好,若没有自己独特的观念,那也与真正的艺术毫无关联。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的呈现,必须具备独立性和创造性。
回顾几千年的书法史,历朝历代能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也就寥寥数人。书法,其实是一门由闲人玩出独特观念的艺术。在民国以前,书法更多是一种技能层面的技术活,那时人们单纯地称之为写字,“书法”这个词汇是近代才出现的。再看那些在书法史上留名的大家,哪一个不是在继承前人精髓的基础上,玩出了自己独特的观念,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内心表达,才得以青史留名?历代但凡在书法认知上达到一定境界的人都明白,书法若想突破单纯写字的范畴,就必须在掌握传统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艺术化改造,重新赋予汉字鲜活的生命力,写出书法的灵魂,这便是观念的重要体现,而曾翔恰恰完美地展现出了这一观念。
曾翔的吼书,吼出了他的性灵,吼出了独一无二的自我,成为专属于他的独特艺术符号。然而,那些东施效颦的模仿者,不过是在瞎起哄、瞎胡闹,他们所展现的,不过是与艺术毫无关系的杂耍。还有一点需要明确,无论书家的地位和身份多么显赫,只要始终被困在传统之中,无法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观念,就与艺术无缘。即便对传统的学习再精湛,也只是停留在技匠层面,与木瓦匠学习手艺并无本质区别。
如今,许多网民根本分不清写字和书法的界限。大多人将那些俗不可耐、横平竖直、呆板如算子、形同印刷体的字体视为好书法,却把具有观念性的书法作品称为丑书,这本质上是一种认知障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病症”。患上这种“病”的人,根本无法分辨艺术的高低优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根源,是我们的教育尚未达到美育普及的程度,缺乏美育方面的教育,这才导致美盲遍地。这是我凭借艺术良知,阐述的关于认知层次的问题,希望能帮助大家加深对观念性艺术的理解。当然,就如同与三季人讨论冬天一样,对于那些对艺术毫无理解能力的人,再多的解释也是徒劳!
文章围绕书坛巨匠成忠臣对曾翔“吼书”的评价展开,强调“吼书”是真艺术,指出书法核心在于观念表达,曾翔在深厚传统功底基础上打破常规,用“吼书”展现独特观念与自我。同时批判把观念性书法当丑书、将呆板印刷体当好书的大众认知误区,认为这是美育缺失导致的美盲现象。
作者成忠臣:现代水墨画之父,中国画现代化艺术运动推动者,是中国画坛继吴冠中之后又一位思想深刻,观点鲜明的艺术家。与徐启雄、王晋元、周思聪、杜滋龄、刘大为、王镛并称中国画坛“叶门七子”。成忠臣不仅在绘画上是一代大家,书法造诣也很高,是国际上公认的为中国书法赢得世界认可的十位巨匠之一。他在书法上也是在传统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进入六十岁后的三维空间立体草书被国外学者称为残书,一派仙气禅意,高古气息。另外,他还为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日友好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