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很早就出名了,她演过很多角色,但真正让她被大家都知道的,是在电视剧《一代女皇武则天》里演的武媚娘。
刘晓庆近期因书法作品引发了较大争议。她通过直播销售书法作品,并举办了书法展览,还邀请了书法界知名人士为其站台支持。然而,她的书法作品被认为缺乏传统书法的规范和美感,用笔过于随意,字形显得杂乱无章,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这与书法界普遍推崇的严谨和规范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晓庆能看到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比如武则天的书法,可能会对自己的书法技艺有更清晰的认识。武则天作为历史上的女皇帝,不仅政治手腕高超,其书法作品也颇具造诣,被后世传颂。
如果书法写得不好,其实可以悄悄地努力提升。但刘晓庆对自己的书法作品特别自信。面对网友的批评,她不仅没有谦虚地接受,反而用作品的商业价值来讽刺批评的人。
书法的成就其实和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有很大关系。一个人愿意用多大的胸怀去接受别人的意见,用多大的勇气去改正错误,往往决定了他在书法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如果一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愿意听别人的意见,那么他的书法水平就很难再提高了。
有人觉得,一个70岁的女性还能练书法,这本身就挺让人佩服的。毕竟书法是个兴趣爱好,谁都可以学。不过,书法作品要是想拿出来宣传,还是得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行。
说到70多岁的女性能不能把书法练好,历史上武则天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武则天不仅是个厉害的政治家,书法也写得很好,她的作品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喜欢、很尊重。这说明,练书法跟年龄没关系,关键是要努力,还要真心喜欢书法。
所以,不管年纪多大,只要对书法有热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去练,书法水平肯定能提高。特别是公众人物,更应该谦虚一点,别人提意见就虚心接受,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武则天76岁那年,去嵩山祭天的时候,路过缑山的升仙太子庙,就在那儿住了一晚。那天晚上,山里风声呼呼的,特别大。武则天被这风声一激,灵感一下子冒出来了,马上提笔写了一篇文章。后来这篇文章被刻在碑上,立在庙里,现在还能看到,这就是很有名的《升仙太子碑》。
这篇碑文不仅看出武则天文学很好,她的字也写得很棒。她都70多岁了,还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法,这给后人做了个好榜样,说明追求艺术和文化成就,年龄根本不是问题。
《升仙太子碑》作为武则天书法的代表,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它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宝贵遗产。这也提醒我们,不管年纪多大,只要有热爱和坚持,就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就,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升仙太子碑》上刻的是关于周灵王太子升仙的故事,同时字里行间还透露出对武则天统治时期国家太平、社会繁荣的赞美。文章写得文笔流畅、含蓄,气势很大,充分展现了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的文学才华。
更让人佩服的是,这块碑上的字是武则天亲手写的。她的书法技艺非常高超,这块碑在书法史上有很特别的地位,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武则天的亲笔书法不仅体现了她个人的书法水平,也反映了她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升仙太子碑》作为武则天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不仅在书法上有很高的价值,还是研究武则天及其时代的重要实物资料。它见证了武则天在政治、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升仙太子碑》的碑额上,“升仙太子之碑”这六个大字用飞白书的技法写成,笔画特别有力量,字和图案搭配得也很巧妙,看着特别生动。这不仅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飞白书石刻之一,更是书法艺术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块碑本身就很壮观,高度超过6米,碑文有2000多个字,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多的字,在历史上都很少见。最关键的是,碑上的字写得特别好,充分展现了武则天高超的书法技艺。
《升仙太子碑》的碑文是用草书写成的。虽然字和字之间没有明显的连笔,但整体看起来特别流畅,就像一口气写完的一样。在唐代以前,碑刻大多用规规矩矩的篆书、隶书或者楷书来写。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里,才第一次尝试用行书来刻碑。不过,武则天的创新精神更厉害,她大胆地用草书来写碑文,这在当时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武则天在书法上的创新并不是随便打破传统,她的草书作品完全符合传统的规范,同时还能展现出“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的那种优雅和风度。她的草书既有飘逸的美感,又很稳重;既柔和又刚强;既自由奔放又很严谨,一看就是书法大家的水平。
相比之下,同样是70多岁写的书法,武则天的作品体现了对传统经典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而刘晓庆的作品更多地是个人风格的自由发挥。把两人的书法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
如果刘晓庆在练书法的时候,好好研究过书法史,特别是了解了武则天的书法作品,她可能会对书法的传统和创新有更深的认识。武则天的书法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对书法艺术深度理解的体现。这对任何一位书法爱好者来说,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