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搞的少儿书法比赛里,参赛的小朋友年龄差得挺大,从几岁到十几岁的都有。不过,比赛选出来的作品,大多都像是在模仿“国展”(就是国家级书法展览)里的作品。这事儿挺让人意外的,也让大家开始关注少儿书法教育到底该怎么搞,孩子们的书法创作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
按理说,孩子们这个年纪应该多练练基础,把技巧学扎实。可现在他们的书法作品却写得特别成熟,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还真让人琢磨不透。
就说这幅楷书作品吧,作者肖钰童才14岁,但他写的字已经很有颜真卿楷书的风格了。不过,他也没完全照搬颜体的传统,比如笔画写得短了一些,字的排列也挺有个性,行列排得不那么规规矩矩。
这幅作品在字的结构、整体排版,还有三联屏的展示方式上,都跟国展里常见的作品很像。虽然小朋友的字写得挺扎实,笔画有力,结构也挺有意思,但整体看起来有点别扭,感觉像是刻意修饰过,少了点自然的感觉。
例如,这件隶书作品展现了简洁的用笔和古朴的字体构造,艺术表现力颇为可观。它类似于《好大王碑》等在国展中广受欢迎的方正而古拙的隶书风格。15岁的刘宿小朋友对这种风格有着明显的掌握和运用。
再观察段懿宁的魏碑体楷书作品:其用笔直接而明确,兼具圆润与棱角;笔触饱满而有力,字体结构大小不一,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和趣味性。特别是作品中大量使用的短线条,更加强化了字体的古典韵味。
这些作品呈现出一种时尚的书写风格,这与国展中常见的楷书作品有相似之处——它们通过字体结构的变化,结合线条粗细和部首大小的对比,创造出鲜明的视觉冲突。这样精心设计的书法作品,你能相信它们是由一个11岁的小女孩创作的吗?
在这个少儿书法展中,还有许多类似风格的作品。尽管它们的书体和追求的艺术风格各有差异,但整体上都显示出受到当前展览趋势的显著影响。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孟子·公孙丑上》中的“拔苗助长”故事:一个心急的农夫不满庄稼生长的速度,便用手将每棵苗都拔高一点,结果导致所有的庄稼都枯死了。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过分急于求成可能会适得其反。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最终只会带来负面的结果。书法的学习同样需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和步骤。如果为了追求短期的成就,而选择模仿当代人的作品作为“捷径”,这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过早地干预他们的成长,可能会对他们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醒一些人: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基础的打牢和循序渐进,而不是寻求不切实际的快速成功。
首先,我们需要向孩子们传达一个观念:书法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时间的积累。虽然参与展览并取得成绩是值得庆祝的成就,但如果仅仅为了参展而学习如何制作和设计作品,那么所掌握的只是表面技巧,而非书法的真正精髓。
其次,对于书法培训班的教师而言,他们应当传授给孩子们书法艺术的真正价值和学习方法,而不是仅仅教授一些为了在展览中脱颖而出的技巧。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理解书法的内在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成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孩子们不仅能够在书法上取得进步,还能在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上得到提升。
此外,我们还需要向书法作品的评委们提出建议:在评审儿童的书法作品时,不应简单地采用成人书法展览的评审标准。尽管成人的书法作品在设计和书写上可能更为精细和成熟,但如果要求孩子们模仿这些成人的作品,可能会抑制孩子们的自然创造力和个性表达。
书法不仅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的艺术,它还涉及到知识的积累和审美能力的逐步培养。这种积累不仅限于书写技巧的提高,还包括对书法文化和美学的深入理解。如果在孩子刚开始学习书法时就错误地引导他们的审美方向,那么他们最终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书法的精髓。
因此,评委们在评审儿童书法作品时,应该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个性表达,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表达书法艺术。同时,也应该鼓励孩子们在书法学习中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对书法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这样他们才能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实值得每一个热爱书法的人深入思考。然而,书法的发展并非由个人所能单独决定,它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需要整个社会和书法界的共同努力。
艺术的思考、感受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源自于个人长期的学习、实践和积累。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应该被鼓励去表达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而不是模仿成人的成熟风格。
所谓的“少年老成”往往只是一种表面的模仿,缺乏真正的深度和内涵。孩子们的书法作品应该展现出他们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纯真、活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刻意追求一种不符合年龄的成熟感。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尝试,而不是受到过多的限制和约束。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享受书法学习的过程,发现书法的乐趣,从而在未来的书法道路上走得更远。而书法的未来,也需要这样一代又一代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年轻书法家,去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