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开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三个师。尽管编制被压缩,但八路军还是在各位主帅的带领下奔赴了抗日战场。当然,在延安八路军还有部分兵力,需要拱卫大后方。
三个师在大后方也都有各自的留守处,各有各的负责人。不过没多久,中央建立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萧劲光任留守处主任,将三个师的留守处给整合了。
后来呢,后方留守处改称留守兵团。
那么,这三个留守处的主任都是谁,他们都是什么军衔?
担任115师留守处主任的是陈先瑞
陈先瑞15岁就参加了红军,他当过红25军手枪团的中队长、224团的政委,以及223团政治处的主任。他跟随红25军参加了长征,在红25军离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后,留了下来,还担任了红74师的师长。期间,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此后,红74师改编为南路抗日军(对内仍称红74师),陈先瑞任军长,全军共1700余人。
抗战开始后,红74师改编为第115师留守处。师直属机关改为留守处直属机关,陈先瑞担任主任。不久,115师留守处改编为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陈先瑞任团长。抗战末期,陈先瑞跟着王树声挺进豫西建立豫中抗日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陈先瑞率部南下桐柏山,任豫中军分区司令员兼独立第三旅旅长。后任桐柏军区副司令员、豫南军区司令员等职。1948年春,陈先瑞先后任豫西军区、陕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十九军副军长,围剿国民党残部和地方土匪,歼敌数千人。
建国后,陈先瑞参加了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55年,陈先瑞被授予中将军衔。
担任第120师留守处主任的是贺晋年
贺晋年是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人,青年求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被派往陕西、甘肃的军阀部队做兵运工作。后来在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任骑兵大队副大队长。
起义失败后,他也没有放弃,还参加了兰州水北门暴动,后担任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政委以及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参谋长。
他是陕北红军的创建人之一,为开辟和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不久,中央将陕北红军陆续编成了红27军、红28军、红29军和红30军。其中,贺晋年担任了红27军的军长。
抗战开始后,第27军被改编为了120师直属的炮兵营、辎重营、特务营,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贺晋年担任了留守处的主任,不过没多久他就在部队改编后担任了留守兵团警备第一团团长,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旅长。
抗战胜利后,贺晋年去了东北,曾任东北野战军11纵队司令员,后升任四野15兵团副司令兼48军军长。
可说贺晋年的级别也不低,从革命经历来看,绝对符合上将的标准。可上面本来打算给他大校,这太夸张了。在彭老总以及贺老总等人的干预下,才勉强被授少将。
担任第129师留守处主任的是阎红彦
阎红彦是陕北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瓦窑堡人。早年间曾在陕北军阀井岳秀部队石谦团驻安定县的李象九连当兵,受自己领导李象九的影响,他入了党,并且在之后参加了李象九、谢子长发动的武装暴动(即清涧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曾在清涧一带组织游击队,也做过兵运工作。陕甘游击队成立后,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指挥,阎红彦任第一支队支队长。在红30军成立后,阎红彦出任了军长之职。
可以说,阎红彦是陕北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点也不差。
抗战开始后,第30军被改编为了第129师炮兵营,阎红彦任一二九师留守处主任。随后,炮兵营改编为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阎红彦任团长,留守延安拱卫中央。
解放战争期间,阎红彦调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后改任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到了1949年初,他又担任三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并参加了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大西南的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阎红彦离开了军队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兼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等职。不过在1955年,他还是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这也是唯一一位没在军队任职的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而他还是八路军各留守处主任中唯一的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