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料合作联系微信:18662589123
■ 滨海论坛微信矩阵粉丝已超过30万
■ 了解滨海大事小情,就上滨海论坛
欢欢喜喜过大年
2025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爱上了非遗文化
并握住了传承创新的接力棒
让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之作
焕发出新的活力
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藏在滨海的那些非遗项目吧!
壹
非 遗
传 统 美 术 类
省级非遗项目
滨海印石微雕
滨海印石微雕起源于清朝雍乾年间,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嵇氏先祖嵇曾筠在治理黄河夺淮期间,因工作关系,形成了印石微雕的雏形。嵇氏后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通过对工具改良以及对材质的取舍,融入滨海特色文化,最终形成了具有滨海本地特色的印石微雕风格。
滨海印石微雕是寿山石微雕、微书艺术以及微画雕的综合载体,其内容丰富,有古诗词、有散文、有绘画,方寸之间反映了现实生活,成为地方文化一个特色。
省级非遗项目
滨海木雕
木雕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它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陈氏先祖陈文雅是江西吉安地方小有名气的木工与雕花师傅,对雕刻艺术颇有心得。他的作品注重形似与神似兼备、块面结构与细部精巧互补,凭借着精湛的雕刻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木雕技艺特色。
陈氏后人辗转落户至滨海县,依托滨海地区浓厚的木雕技艺及书画艺术底蕴,结合传统的民族工艺和现代风格,融合滨海的红色文化、海盐文化等元素,经过精雕细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装饰手法,将滨海人文历史、特色文化等展示给外界,探索出了一条滨海特色木雕技艺的传承之路。
市级非遗项目
剪纸贴画
滨海民间剪(刻)纸带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滨海剪纸贴画传承人徐邦壮自小学习传统剪纸贴画技艺,勤苦研习南北派不同作品,通过雕、镂、剔、刻、剪等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纸版、宣纸,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剪(刻)粘贴时恰当巧妙的穿插一些花、鸟、鱼、虫等富有寓意动植物,极有趣味,让人百看不厌。
市级非遗项目
滨海玲珑面塑
滨海自古就有蒸制供糕、花糕馍,春节做生肖馒头的习俗,具体形状风格,既有北方的粗犷,也融入了南方的细巧。滨海县的玲珑面塑,其制作传承手法可以追溯至清康熙年间,手法细腻,体裁多变,尤其擅长古典仕女作品,整个面塑人物头部的长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五官皆用面团制作,眼线和眉毛造型最细的部分不到0.5毫米,制作极其精细。滨海玲珑面塑造型完整饱满,手法简练,注重神气,色彩艳丽,让美与自然充分融合,让面塑不仅仅是个赏玩品,更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
贰
非 遗
传 统 技 艺 类
省级非遗项目
何首乌粉制作技艺
滨海县是全国知名的“首乌之乡”,“滨海白首乌”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人工种植历史已有二百多年。光绪十年(1884年),陈必荣创办了滨海最早的首乌加工坊——陈爹首乌坊,并总结出何首乌制作“洗、刮、切、磨、晃、吊、淀、晾'的“陈氏八法"。遵循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首乌粉,甘中略带涩苦,怡神并且醒目,晶莹稍显剔透,顺滑而不含异腻,深得百姓喜爱,是食药两兼的佳品。
省级非遗项目
五醍浆酒酿造技艺
据首部《滨海县志》记载,五醍浆酒酿造技艺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诞生于滨海县八滩镇,传统的酿造技艺代代相传,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与“洋河、双沟、汤沟、高沟”并称为江苏五大名酒。五醍浆酒,精选五粮原料,独创了五粮配比,经过上百道工序精心酿造,百年老窖发酵,酒液清澈透明、醇厚甘美、柔和净爽,具有“香、净、雅”的三大特点和风格。
省级非遗项目
滨海五粮粥制作技艺
滨海五粮粥制作技艺始于清朝末年。从皇宫流出粥谱,距今约百余年历史。五粮粥以大米、小米、大豆、花生、玉米为原料,将大豆、花生、玉米分别磨成粉,按比例配方蒸煮两个小时左右即可。须精选颗粒饱满上等原料,蒸汽蒸煮,煮制过程分时段两次投米,以确保粥中米粒透明如珍珠,且不失嚼劲。其特点是:粥汤粘稠,滑润爽口,清香扑鼻,泌人心脾,米粒则入口即化,韵味无穷。
市级非遗项目
滨海捆蹄制作技艺
“滨海捆蹄”制作最早流传于古天赐场(今天场镇)一带,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民间一般选用肉质鲜美的猪后腿瘦肉,猪后腿皮为包裹主料,配以桂皮、丁香、肉果(肉豆蔻)等18种辅料,分“刮、洗、切、磨、拌、腌、裹、捆、煮、凉”等十道工序,选用黄海滩头8成干蔺草绳捆扎煮制而成。
叁
非 遗
民 间 文 学
市级非遗项目
鸭蛋汪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八滩白酒就颇具规模、小有名气了。民间对八滩公和槽坊后院鸭蛋汪作为其酿酒用水,颇为好奇,一时街谈巷议,众说纷纭,留下了美丽的神话故事。关于鸭蛋汪的故事还有多种版本,喝过八滩公和、允大白酒的人,都为它那醇净香浓的风味所倾倒。随着酒友们的口口相传,流布区域已经从东坎、八滩、八巨等镇区逐步扩散至大江南北诸多城市。
相传,八滩成陆不久的年代,滩里住着一位拓荒采樵的王小二,用一担草救了化作一条金色鲤鱼的东海龙王的三公主,三公主为报恩嫁于王小二,后因龙王查出三公主私自去了凡间,大怒呼唤虾兵蟹将前去捉拿。三公主和王小二变成一对绿鸭子藏到八滩西边一个水塘里,从此在塘中住下,人们常在塘边拾到鸭蛋,于是就把这塘叫着鸭蛋汪,不论多大的干旱,这塘里的水从未干涸,碧绿清澈照人。
后来,八滩的允大槽坊开业,老板特地从山西杏花村酒厂请来酿酒名师李大癞子。经多次操作酿制,酒的味道总赶不上山西汾酒。正在焦躁之际,李师傅夜里梦见龙女对他说:为了造福八滩父老,我有清泉一泓,上接黄河水,送来五岳三山之灵气,下接地泉,你可以用于酿酒,可解你技术不精之围。说完就不见了踪影,李大癞子把这事向老板一说,老板就想到了神奇的鸭蛋汪。果然,到鸭蛋汪取水酿出的八滩白酒,口味纯真,香气四溢。
市级非遗项目
诗词楹联
滨海县是“中国楹联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上世纪抗战时期,在陈毅同志倡导下,滨海县的杨芷江、庞友兰、汪继光等一大批诗联骨干力量发起成立“湖海艺文社”。改革开放以来,滨海县诗词楹联文化得到繁荣和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诗词楹联名家和创作爱好者。滨海县还先后荣获“中国楹联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两块文化品牌。
肆
非 遗
传统曲艺类
市级非遗项目
五大宫调
《五大宫曲》在滨海流行二百余年期间,曾被民间谈称为“宫廷”音乐。县内域流行数百年的“宫曲”存有五种,约40余首,久传不衰。这40多首多以昆曲旋律为主,渗揉进元明散曲的行腔和韵律,创作成“离调、南调、软平、叠落、坡羊”五大类曲牌和演唱形式。其曲词典雅,韵律严谨,格律规整。
据考证,明、清及民国年间,宫曲的流传与淮盐的产销有关,随着盐商的往来交流,社会上的文人雅士和音乐爱好者以学习传唱宫曲和演奏经典器乐曲为雅事,并依其情致、精神及人际关系所需,随时、随地自娱唱奏,致使宫曲被传唱传承下来。清朝中叶(康、乾时期),主要以东坎为中心,清朝末年传到八滩等地。民国初年,东坎近百人演唱,其中以西街大东书店和东街硝场沈家大院名气较大。
滨海非遗,可远不止这些
硬核“圈粉”无数年轻人
肉圆
香肠
山芋团子
糖画
目前滨海有
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
盐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个
滨海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个
非“遗”般的滨海
你Get到了吗?
来源:滨海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微信广告投放热线1866258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