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文化味儿”更浓厚了。这个春节,各地纷纷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探索自己的“流量密码”。在菏泽鲁西新区,非遗文化的融入也为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色彩,风格独特的钩织作品、栩栩如生的剪纸、绚丽多彩的刻瓷、创意十足的曹州面塑,不仅让这个春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也让炫目的烟火气扶摇而上,激发国潮经济新活力。

把传统文化融入钩织作品,用京剧卡通人物创作的“天赐良缘”;以荷塘月色为灵感,精心搭配莲花、莲叶、莲蓬的“好运花莲”;以红色牡丹为载体,代表喜庆、热情的“花开富贵”;在小巧枝干上,挂满一盏盏橘红色小灯笼般的柿子,用来传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柿柿如意”……春节期间,在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穆李村的鲁西南古法钩织工坊店内,各种各样的钩织作品栩栩如生、玲珑有趣,吸引着周边群众前来打卡、选购。不仅如此,钩织作品的线上订单也是不断,产品供不应求,年过六旬的古法钩织传承人张惠灵几乎每天都要和工人们在一起,赶制钩编产品,确保如期交货。

钩织是民间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又称钩花,属于手绣技艺中的一类。作为一种特色民间手工艺,经过老一辈民间手艺人不断摸索和发展,当今的钩织物品不再仅限于实用,添加了能体现美观、时尚的生活元素,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文化价值。“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断层的风险,传承人普遍高龄,年轻人不愿意学,会出现人逝艺绝的问题。但随着我们不断创新,让传统手造涌现出了新的活力,才发现钩织作品很有市场。”张惠灵说。

正是凭借对这项技艺的热爱,张惠灵开设了个人工作室,一心一意做起钩织定制及手作体验。在多年的尝试和创新中,她融入更多时尚元素和文化元素,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巧妙结合,使钩编产品不仅实用,更具艺术气息,其产品成功售卖到千家万户,春节期间更是订单不断。

推动特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产业是载体。依托古法钩织,当地政府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导有钩织基础的村庄和传承人创办企业,打造了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据介绍,马岭岗镇作为鲁西古法钩织的发源地之一,在传承与发展中,坚持以引导手工钩织产业发展为方向,激发闲散劳动力兴趣为目标,创建了手工钩织文化传播模块的经营方式,为社会各界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服务,目前,已与全市76家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签约,带动了五千余名村民灵活创收。

依托手工钩织,从经济角度探索融合发展路径,是鲁西新区用“非遗”视角为乡村振兴赋能的一个生动案例。同样,这个春节,曹州面塑也备受追捧。在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李派面人第七代传人李斌的工作室内,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面塑作品出炉,搓、揉、捏、塑,春节期间,订单不断,每天,李斌都十指翻飞,变幻出各种形象的面塑作品。

不仅如此,春节前夕,李斌和他的母亲陈素景,还应邀到江苏苏州参加2025年“非遗贺新春 古城过大年”主会场活动。作为山东省参展的三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代表,李斌不仅参加了“年货好囤、年味好浓、年戏好看、年俗好玩、年礼送福”为主题的姑苏年市·新春非遗游园会,更现场展示了曹州面人版《戏曲福蛇》《醒狮系列蛇》等新创作的曹州面人作品,让国家级非遗“曹州面人”苏州秀技艺。

“面塑从早年间走街串巷的阶段,现在已经过渡到传承创新阶段了。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与全市多个学校合作,每天授课人数将近1000人左右。”李斌说,非遗文创产品的成功可以极大地激发居民对本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热情,这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可以促进文化与经济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使文化遗产可以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活力。

经济与文化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有繁荣的经济,也应有繁荣的文化。一直以来,鲁西新区坚持经济与文化同频共振、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不断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为城市注入活力。

用非遗钥匙开启春节的大门,正是鲁西新区点燃城市烟火气的创新之举。如今,在鲁西新区,“指间技艺”正悄然转化为“指尖经济”,牡丹面塑、工笔画、钩织、堆绣、根雕、刺绣、刻瓷,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非遗代表性项目与牡丹元素、潮流文化相融合,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武霈 通讯员 孙安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