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与其它任何生物一样,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攻击性。人类对自身周围的事物所表现出的攻击性,通常有情绪、语言和肢体三种形式。

所谓情绪性攻击,例如对他人表现出鄙视、冷漠的态度等,可以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中观察到变化。语言性攻击则显而易见,就是通过语言输出,对他人进行侮辱谩骂、诽谤等。而肢体上的攻击,则表现为对他人施以暴力行为等。

人类天生就具有攻击性,这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就仿佛是一款手机的出厂设置,是一种自带的功能。这项功能主要作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出于生存需要,具备攻击性才能够从外界获取食物和各种资源。例如原始社会时期的祖先,需要从事狩猎和采集的工作。男人们每天忙于狩猎,女人们则采集果蔬,为部落提供食物,就要不断与周遭环境周旋。



而现代社会同样如此,不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参加工作,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各种生存压力之下,作为个体,运用各种策略来应对社会环境的挑战,本身就需要足够的能力与资本才行。

而在各种竞争当中,所有个体都会主动或被动的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攻击性。虽然不像远古时代的祖先那样直观,也没有草原上的动物之间的行为那么残忍。但仍然会流露出一种对他人进行打压、排挤,以及争风吃醋的表现。

事实上具备一定程度的攻击性,未必就是坏事,反而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良好表现,个体也因此而更有竞争力。况且,我们能够直观地发现,那些弱势群体都是最先遭遇淘汰的。在草原上,一群角马在往新的目的地迁移时,其中小部分伤残或虚弱的角马,会最先被食肉动物给盯上。因为弱势的角马不仅跑得慢,而且攻击性极小,往往最先沦为食肉动物的腹中餐。



而在人类社会中,道理也基本相同。只是在倡导文明的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温和了一些。尽管主流文明总是倡导保护弱势群体,但我们心里还是很清楚地意识到,弱势群体仍然不怎么受到欢迎,更不会有人去尊崇,甚至以他们为榜样。

相反的是,人们还是对那些强大的人感到敬畏,被强势的气场所吸引,甚至以他们为榜样。而这些所谓强大的人,或在某方面能力突出的人,其实都具备较强的攻击性。一旦有人和他们竞争,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当然这种攻击性是经过伪装后加以表达的,毕竟作为社会成员,要遵守社会规则。

以上我所说的人类的攻击性,都是向外输出,也就是对他人与周围事物的攻击。接下来我要谈的另一种攻击性是向内的,也就是自我攻击。自我攻击说白了就是自己伤害自己,惩罚自己,虐待自己。



这种情况我们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而且并不少见。比如我们在对他人造成无意的伤害时,可能会感到内疚。内疚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这种内疚感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攻击,是为了弥补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以获取心理平衡。

自我攻击倾向严重的人,往往有着较严重的抑郁或焦虑状态。例如某些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残行为,这就是一种肢体上的自我攻击。而焦虑严重的人也会有自我攻击的情况,例如容易对自己之前做过的事情感到懊悔、恼怒以及生闷气等,这些则是情绪和语言上的自我攻击。

总而言之,人类正常的攻击性是向外的,只有在情感抑制或焦虑抑郁的状态时,才会向内攻击。而抑郁或焦虑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情绪上的自我攻击,自己伤害自己,为难自己,折磨自己。通俗点讲,就是有了情绪得向外宣泄才行,堆积在心里久了就会伤害到自己。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他人与周围的事物感到不满了,表达出来心里就会好受很多,容易释怀。

作者|蔡银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