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农历腊月廿七清晨,济南迎来了2025年第一场雪。“喂,今天创伤中心的值班医生是谁?”急切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打破了寂静。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创伤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连欣心中一沉,他知道这通常意味着有需要紧急处理的患者。

“患者交通伤,多发伤,右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右股骨干开放骨折,左挠骨远端,多发肋骨骨折,需要尽快手术!”这样的故事在山东省立医院创伤中心时常上演。

对于危重创伤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依托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山东),近日,山东省立医院创伤中心乔迁至奥体院区应急医学中心综合病房楼,并于年后正式启用。


崭新的大楼、一尘不染的走廊、宽敞明亮的病房、先进的设施设备......走进创伤中心,干净、整洁、温馨的环境让人倍感舒适。记者在抢救室内看到,心电监护、呼吸机等配备到位,创伤专用车内清创急救物资一应俱全。

“一想到年后就能正式搬迁到新的大楼,我们每个人都干劲儿十足!”山东省立医院创伤中心常务副主任对记者说。一副副春联、一张张福字、一个个灯笼、一串串彩条,浓浓年味在这里蔓延开来,在这欢乐祥和的氛围中,省立医院创伤中心整装待发,迎接新的征程。

“19床的呼叫按钮没反应”“病房的感应水龙头不灵敏”“二区指引处不明显”......春节期间,当喜庆的氛围弥漫在每个角落时,创伤中心的微信工作群里,消息不断。创伤中心护士长宋珊珊说:“为了确保春节期间医院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科室提前做了详细的排班计划和应急突发计划。”同时,为确保年后创伤中心能够正式使用,科室还安排专人逐一排查隐患,仔细检查每一处设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据李连欣介绍,新创伤中心的启用,让原本不到15000多平方米的创伤中心,扩大到20000平方米,病床数量由原先的165张增加至215张,其中抢救床由3张增加至8张,留观床由6张增加至10张,还配备有独立的复苏单元和康复单元。拥有远程会诊系统、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系统、3D打印系统以及国际领先的康复系列设备。

随着新创伤中心的启用,不仅意味着硬件设施的升级,更重要的是,医疗服务也将驶上提质增效的快车道。

“患者来了,一楼急诊能够马上收治,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到创伤中心进行抢救,后续的检查都可以在这里实现无缝衔接。”创伤具有意外性、突发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创伤救治多需要紧急处理。在新的创伤中心,通过设置的专用通道,严重创伤患者可以从救护车快速无阻地被送往手术室。与此同时,采血、化验等重要的检查室和急诊药房都在同一栋楼,让危重患者无需跨楼即可完成各项检查需要。中心还设置多个附属单元和创伤抢救室,这样的布局可以实现急危重症患者的一站式抢救,在最短时间内让医疗资源抵达患者身边,提升救治效率。

李连欣告诉记者,作为省立医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年住院创伤相关手术20000余台次,而此次乔迁,也为省立医院打造国家创伤区域医疗救治中心的目标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多年来,创伤中心在多发伤、严重伤、骨盆髋臼骨折的急救和治疗、肩肘关节复杂疾病的处理、骨不连及骨髓炎的诊治、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等方面总结了大量的经验。


创伤中心奥体院区部分医护人员合影

“创伤中心的启用,把以往救治时相对分散的空间紧密组合在一起,医护在推进救治上,不仅节省了时间,也增加了协作的有效衔接。”在创伤救治过程中,多学科协作成为了提升救治效率和成功率的关键。创伤中心与神经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耳鼻喉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等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携手联动,患者提供一体化、便捷化、精准化的诊疗服务和无缝诊疗救治服务,为抢救赢得更多时间,同时积极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优势,将院前救治、院内急诊和创伤救治无缝衔接,为患者打造一体化“黄金救生圈”。

如何做到“呼叫即就诊,上车即入院”?这是科创中心乔迁后的一项重点工作。“配备5G智能指导的救护车可以把患者的生命体征、所有救治的过程以及现场的急救情况传输到中心,让后方的专家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现场的情况,将把专家的意见延伸到救护的第一线。”李连欣表示,不仅如此,信息化、智能化能够最快实现信息互通,从而调配资源。对于危急重症患者,在急救送医的途中就可以实现车载电子病历、远程会诊及开具检查检验单、住院证等一系列服务功能,将患者院前信息即时、安全地共享至院内,为急症患者开辟绿色救治通道,提供“一站式急救”服务。通过数据传输与共享,实现“一键呼救,上车即入院”。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