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个100平米的房子,实际能住的面积才70平米?

这事最近可闹得沸沸扬扬。

住建部刚刚丢出了一个重磅消息:"住宅应按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

这句话一出,整个房地产市场都炸开了锅。

要知道,现在买房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这个公摊面积。



真实数据有点吓人

看看现在的情况吧,一个33层以上的高层住宅,公摊率能达到惊人的30%。

这是什么概念?

你掏300万买了个100平米的房子,能真正住的可能就70平米。

剩下30平米呢?

都变成了公摊面积。

这下可把购房者气坏了,直呼"上当受骗"。

公摊面积是怎么来的?

说到这个公摊面积,还得从1995年说起。

这个制度是从香港搬来的,说是为了解决公共设施分摊问题。

电梯要算钱,楼道要算钱,管道井要算钱。

门厅、过道、保安室,甚至连外墙的一半都要算进去。

开发商可开心坏了,不光把公共部分的成本转嫁给了购房者。

还能在计算上玩点小把戏。

一栋楼的公共面积越大,公摊比例自然就越高。

买房人实际能用的面积,那就越少喽。

公摊比例怎么算?

这里给大家算个明白账:

分摊系数 = 公用面积总和 ÷ 套内建筑面积总和。

你家的公摊面积 = 分摊系数 × 你家套内面积。

打个比方,一栋楼的公用面积是200平米,所有套内面积加起来1000平米。

这样算下来,分摊系数就是0.2。

如果你买了100平米的房子,那就得多掏20平米的钱。

听着挺有道理,但实际操作中水分可不少。

楼层越高公摊越多

更让人崩溃的是,楼层数越多,公摊面积就越大:

高层住宅的公摊比例在14%-24%。

多层住宅要好点,在7%-12%之间。

超高层最吓人,最高能达到30%!

为啥会这样?

电梯井、设备间、避难层这些"大户"都要占地方啊。

你想想,同一个小区里,高层和洋房的实际得房率差距能达到20%以上。

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住建部态度很明确

这次住建部放话:"住宅应按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

这14个字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按实际能用面积交易是大趋势。

重庆已经带头取消公摊了,其他城市也在积极跟进。

能拿到赔偿吗?

老业主最关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说实话,想拿到直接赔偿可能性不大:

开发商没有赔偿义务。

购房合同里也没这一条。

法律上没规定补偿标准。

很多开发商现在都资金紧张。

但也有这些好处

别着急,虽然拿不到直接赔偿,但还是有不少好处:

物业费将按套内面积收取。

供暖费可能要重新核算。

二手房交易可能会有政策扶持。

市场定价会更加透明。

全国试点在推进

除了重庆直接取消了公摊,其他城市也在行动:

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天津、苏州、厦门、杭州、南京、福州都在探索改革。

每个城市的做法不一样,但目标是一致的:让房产交易更透明。

给购房者的建议

准备买房的要注意这几点:

仔细核算公摊比例。

了解具体分摊项目。

选择信誉好的开发商。

密切关注政策变化。

已经买房的也别着急:

等待政策完善再做打算。

关注补贴政策出台。

算清物业费调整空间。

理性看待市场变化。

市场将更规范

这次改革后,市场会有这些变化:

更多城市会跟进改革。

老业主权益有保障。

市场定价更加透明。

新的平衡点会形成。

最近几个月,各地房地产市场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有的城市已经开始试点新政策。

有的开发商主动调整销售方式。

还有的物业公司提前准备调整收费标准。

这些变化都在告诉我们,房地产市场正在向着更规范、更透明的方向发展。

虽然改革过程中可能会有阵痛。

但长远来看,这是件好事。

市场会更健康,居住会更舒心。

对了,你对取消公摊面积这事怎么看?

来聊聊你的想法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