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6133字|阅读需12分钟
内容提要:1952年3月,为满足抗美援朝作战需要,人民空军组建了空军试飞组,对后方修理厂维修好的飞机进行出厂试飞,开创了空军试飞事业。70多年来,一代代试飞员不惧牺牲,接力前行,为我国军机研制和定型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五人被军委授予试飞英雄称号。
他们就是滑俊、王昂、黄炳新、李中华、戴明盟。
一、46岁斗志不减,主动请战试飞歼-8
滑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1930年9月出生,1949年3月参军,原为空军试飞团副团长。
滑俊
入伍前,滑俊读过四年小学,放过牛,打过铁,入伍后成为一名机枪手,随西北野战军参加过扶眉战役,兰州战役。1949年11月11日,人民空军组建,为加快发展,从陆军抽调一批官兵送到航校学习飞行,毕业后担任空军飞行员。
1950年1月,滑俊被组织挑选进入空军飞行预备学校学习歼击机驾驶。1950年10月19日,我首批志愿军走出国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刚成立不足一年的空军同样面临参战,需要大量飞行和机务人员,当时航校采取速成式培训,学员一年左右就学成毕业。
1951年3月,滑俊毕业了,被分配到歼击师部队,先后参加抗美援朝和保卫东南沿海战斗。
1951年9月,驻扎在辽宁省丹东浪头机场的人民空军经过近一年作战实践后,开始大规模入朝作战,战伤的飞机被陆续送入车间维修,不仅需要大批机械师,还需要试飞员驾驶这些维修后的飞机进行出厂试飞,验证其维修后的性能。
1952年3月,空军组建了试飞组,3名飞行员在9个月内将473架修理修复的飞机送上蓝天,成为我国空军试飞事业的起源。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的154个重点工业项目确定下来,其中航空工业是重头戏,沈阳、哈尔滨、南昌、西安等飞机制造厂开始建设,之后空军往各厂派驻飞行员,组成驻厂试飞大队,执行飞机首飞、性能验证等任务,如沈阳厂第一试飞大队,哈尔滨厂第二试飞大队,南昌厂第四试飞大队,西安厂第六试飞大队等。
1959年4月15日,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在西安阎良区成立,专门从事新机性能试飞、鉴定试飞和试飞方法、试飞专用测试仪器研制,下面设有试飞大队,因业务规模不断扩大,1974年扩编成试飞团。该大队对各工厂首飞成功后送过来的飞机按试飞方案进行反复飞行,多达上千架次,验证其各项指标、性能和品质,暴露问题并进行改进,直到完全达到设计指标且安全可靠,才发给生产许可证,工厂进行批量生产,列装部队。
今日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试飞员都是从各飞行部队挑选出来的飞行尖子,技术过硬,热爱飞行,愿意挑战自我,渴望能一直飞新型飞机的超级飞行爱好者。
滑俊文化程度不高,以勤补拙,经过10年的飞行,一步步成长为中队长、大队长、团领航主任,1960年8月,他被首长推荐到刚成立一年的飞行试验研究院,担任试飞员。为了能多飞,他一年四季坚持每天跑四千米,还戒掉抽了多年的香烟。
滑俊|左3
在60年代,我国歼击机的主要试飞任务就是歼-6和歼-7,这两款飞机分别仿制苏联的成熟机型米格-19和米格-21。其中歼-6定型较快,1964年便交付部队使用。但1966年首飞的歼-7和1969年首飞的歼-8定型却一波三折,前后历时10年,成为70年代的主要试飞机型。
1976年,试飞团新增2名歼-8试飞员。当时一名试飞员要飞几架飞机,任务繁重,46岁的滑俊主动请战:我飞了20多年,飞的都是仿制人家的飞机,今天飞我们祖国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我豁出命也要把它飞出来!
滑俊|左3
滑俊当时担任试飞团副团长,再有两年就达到试飞的最高年龄48岁,可以顺利停飞。团党委分析后认为,虽然他年纪大,但有20多年的飞行经验,身体素质好,而且他正在飞的机种与歼-8接近,具备改装条件。更可贵的是,他愿意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付出,遂批准了他的请求。
10月,他驾驶歼-8在两万米高空执行发动机边界定型试飞时,两台发动机突然同时停车,飞机从2万米高空急剧下降,6次开车均未成功,飞机高度已降到6千米,他第七次启动终获成功,驾机安全着陆。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跳伞逃生,滑俊说,试飞的飞机毁掉以后,可能这一代飞机就都毁了,没想过跳伞逃生。
滑俊
1978年7月30日,滑俊驾驶歼-8试飞两枚导弹齐射时,右弹突然消失了,他立刻判断出是导弹提前爆炸了!他一面向地面指挥员报告,一面检查飞行状态。飞机着陆后,才发现座舱前挡风玻璃的边缘整流皮已被爆炸的导弹碎片打了巴掌大的一个坑,还有3个核桃大的窟窿。
滑俊说,搞科研试飞是一种探索性的工作,要担很大风险。没有风险,要共产党员干什么?万一发生意外,能够为研制我们自己的飞机出把力,就是牺牲也值得!
滑俊
截至1980年10月,他共参加科研试飞369架次、200小时,先后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80年1月3日,军委授予他科研试飞英雄称号,1984年8月离休。
命名大会现场
二、地面指挥员已下令弃机跳伞,他不为所动
王昂,上海市人,1935年11月出生,1958年10月入伍,原为试飞团副团长、试飞研究所所长、航空工业部副部长。
王昂
1953年,20岁的王昂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飞机制造专业,1958年毕业,适逢上级从航空专业的大学生中招飞行员,王昂报名并被录取,进入位于锦州的空军第三航空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被分配到空军部队任战斗机飞行员。
王昂
他航空理论扎实,坚持学习,自律敬业,成为所在部队飞行尖子,1966年被调入试飞研究院担任试飞员。他与滑俊同出生于30年代,但比滑俊入行晚,二人亦师亦友。在10多年的试飞生涯中,王昂先后遇到起飞后机身伞舱和设备舱着火、颤振、发动机停车等多种高危险情,都化险为夷。特别是在空中遇到歼-8机尾冒烟窜出火焰的重大险情时,他临危不惧,凭借非凡胆识和过硬技术,驾机迫降成功,保住了唯一的一架样机。
当问及王昂,地面指挥员都下令跳伞了,您为何不跳?他说,我根本没想到跳伞,这架飞机是独生子,就这么一架,如果我跳伞了,就前功尽弃了。飞机能保存就尽量保存,我牺牲了也就牺牲了。
王昂
王昂说,一个好的试飞员,不仅要会飞,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么飞。试飞员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在试飞过程中必须拿到精准的数据,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尽可能不浪费任何一个起落。
王昂(左)与滑俊
1980年1月3日,王昂与滑俊同时被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荣誉称号。他从事试飞工作期间,担任过试飞团副团长、试飞研究所所长(试飞研究院1959年成立后反复更改名称,用过研究院、研究所、试飞中心等多个名称)。1985年,他担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1999年,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王昂|左
三、试飞飞豹时,垂尾在空中脱落,他没告诉塔台,悄悄飞回机场
黄炳新,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人,1948年10月出生,1964年12月入伍,原为空军试飞团团长。
黄炳新
1964年秋,16岁的黄炳新入伍到原北京军区38军113师338团,成为一名重机枪手。1966年8月,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首次在陆军精锐部队招收飞行员,副班长黄炳新抱着试试的态度报名,结果一路顺利通过。11月,进入位于辽宁锦州的原空军第三航校学习,两年后毕业,被分配到驻辽宁大连普兰店的原空三军4师任歼击机飞行员。
1972年5月,试飞研究院在空军挑选试飞员,黄炳新通过选拔,成为一名试飞学员,先后任中队长、大队长、副团长,1985年,37岁的他出任试飞团团长。
黄炳新
1986年,黄炳新驾驶歼-8-II飞到1万6000米高空时,两台发动机双双停车,同时全机断电,高度表和速度表回归0位,与地面无线电联络中断,导航失效。黄炳新控制住飞机,从窗外判断飞机的高度,适时重启,幸运的是其中一台发动机呼地启动了,飞机重新获得动力,但是仪表、无线电通讯和导航却没有恢复,能否找到机场并飞回去,全靠他的水平和运气了。地面监控室有人说,黄团长如果不跳伞,今天很难回来了。
此时的黄炳新根本没有跳伞的打算,如果找不到机场,他的最后打算就是在飞机油料耗尽之前,带着飞机迫降,保全飞行数据,他竟然顺利找到机场并凭着过硬的技术目视降落成功。
歼-8-II
1988年,黄炳新被军委授予试飞英雄荣誉称号。
飞豹战机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一款歼轰机,它没有样机和参照,新技术采用率达到40%,被称为争气机。1988年12月14日,飞豹迎来首飞。面对白发苍苍的飞机总设计师陈一坚,黄炳新满情豪情地说道:只要飞机还有一台发动机能转,我就能把它飞回来。
飞豹战机
飞机起飞后就开始颤振,由于共振和藕合作用,颠得前后舱两名驾驶员根本坐不稳,高度表和速度表乱转,火警报警灯也在闪,加剧恐慌。确信飞机没有起火,火警灯是误报后,他努力控制飞机一圈一圈按规定的五边飞行试飞科目绕着机场飞。
颤振、失速尾旋和空中停车被称为试飞中三大难题,其它两项都可能被人为改出和重启,唯独颤振没有办法解决,幅度过大会导致飞机在空中解体。
面板上安装的仪表都被震落,黄炳新和后舱驾驶员二人被震得五脏六腑都快碎了,二人咬牙飞了18分钟,完成了既定科目。在地面指挥下,大汗淋漓的黄炳新驾驶飞机着陆。飞机停下来时,面板上三分之二的仪表被震落,连同五颜六色的导线密密麻麻散落在黄炳新身上。
黄炳新
1992年8月,黄炳新和杨步进再次试飞飞豹,起飞后还算正常,当飞机以1100公里的时速爬到5000米高度时,再次剧烈颤动,和前两次没什么区别。表速显示1150公里时,传来砰砰两声巨响,他以为挂载的导弹被震掉了。
后舱的杨步进仔细观察,发现导弹完好无损。黄炳新手中的操纵杆也没有问题,他用右脚、再用左脚蹬方向舵,发现飞机没有任何反应,明白是垂尾上的方向舵掉了,它控制着飞机的左右转弯。
飞豹前后舱|黄炳新|杨步进
瞬间,黄炳新已想好了对策,他随即加大左发动机油门,向右压驾驶杆控制右侧副翼使机身向右滚转倾斜,利用左右侧发动机的力矩差使机头慢慢向右转动。如此左右反复,操纵飞机转向。
为了解除杨步进的紧张,他说,我不紧张,你也不要紧张。万一弄不成,你跳伞,我把飞机飞回去。如果我牺牲了,你就把情况向上面汇报。杨步进说,团长,你不跳我也不跳,你往前飞,我给你鼓劲。
黄炳新确认方向舵脱落后,并没有告诉地面指挥员,而是自己想办法悄悄飞回,他担心地面得知后紧张,双方互动会进一步影响他操纵,干脆就没有告诉。6年后,1998年,随着黄炳新飞完最后一个架次,飞豹正式定型。
黄炳新
四、歼-10定型的核心试飞员
李中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人,1961年9月出生,1983年9月入伍,为原空军试飞团参谋长,特级试飞员。
李中华
1979年7月,李中华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动机自动化控制专业。1983年,恢复高考后空军首次面向航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招收飞行员,李中华体检、面试都顺利通过。1983年7月份,他进入位于河北省涿州市的原空军第六飞行学院学习,1985年6月,以全优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驻吉林省原空一军某部担任飞行员。
李中华
李中华从歼-6开始飞,由飞行员到中队长,1989年,空军从现有双学士飞行员中招收试飞员,这也是当初空军从航空专业大学生中招飞行员的战略布局在今天的变现,意味着空军要研发新战机了,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被录取成为试飞员。
1994年春,李中华和两位同事张景亭、徐勇凌被选送到俄罗斯国家试飞员学院学习。三人克服语言关,整日泡在学习里,最后都通过严格的考核,当年就荣获俄罗斯国家试飞员学院颁发的国际试飞员等级证书,成为我国仅有的三名国际试飞员。
从左至右:李中华张景亭徐勇凌
1995年,李中华第二次去俄罗斯学习,培训飞机“失速尾旋”如何处理和改出。1997年4月,李中华第三次去俄罗斯学习,期间学习飞眼镜蛇机动动作。1997年6月23日10点,李中华驾驶的苏-27飞到8000米高空,时速降到300公里时,他冷静有序地开始操作:关闭迎角限制器、断开飞机电传操纵系统、拉杆。当机头抬起约20度时,他猛地将驾驶杆一拉到底。
眼镜蛇机动示意图
一连串的动作之后,机头刷地抬起,此时机头仰起倒向后部,尾部向前冲去,雪白的机腹向天空亮起。机舱里的李中华只见舱外光秃秃地露出一个硕大的机头,黑压压地逼来,同时机体强烈震动起来,他成为第一个飞眼镜蛇机动的中国飞行员。此后,李中华又接连100多次驾机重复这一动作,成为完成“眼镜蛇机动”次数最多的中国飞行员。
2000年,歼-10定型试飞时,李中华作为主力试飞员,飞出了最大飞行表速、最大动升限、最大过载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时盘旋角速度和最小飞行速度等6项国内纪录,为歼—10飞机最终定型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中华
2007年6月,李中华被军委授予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2017年7月28日,军委授予李中华同志八一勋章。
四位试飞英雄|左王昂滑俊黄炳新李中华
五、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第一人
戴明盟,重庆市江津区人,1971年8月出生,1990年8月招飞入伍,原为我国歼-15舰载机试飞员、驾机在航母上着舰第一人。
戴明盟
1990年8月,19岁的戴明盟来到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原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成为第32期学员。1991年6月,戴明盟参加高空跳伞逃生训练。当他第三个跳下去时,由于伞翼被伞绳缠住没有张开,他骨碌碌翻滚向下,迅速超过先跳的2名战友。
心知情况不妙,他冷静解开伞绳,降落伞终于张开平安着陆。由于要跳三次,为他捏了一把汗的指挥员问他后面两次还跳不跳,戴明盟答道:当然跳!处变不惊的他顺利完成后面两跳。
戴明盟
一年多的预校学习结束后,戴明盟转入位于甘肃武威的原空军第五飞行学院学习飞机驾驶。199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驻辽宁省某海军航空兵部队改装某型歼击机,1995年被分配到驻浙江省原海航4师10团海空雄鹰团任飞行员,第二年驾机训练时遭遇二级飞行事故——机毁人存。
在飞机坠落区,当地政府组织人员抢救,部队派车把二人被接回驻地。师首长立即赶到团里了解情况。刚到宿舍的戴明盟被匆忙跑来的教导员通知去汇报情况,戴明盟若无其事地说道:稍等一下,我洗洗就过去!
戴明盟
刚刚发生的重大事故让身边的战友无不惊恐,可当事人戴明盟却跟没事人一样,端着毛巾脸盆自个去盥洗间冲洗去了。教导员姚丹江心里暗暗思量:是个人物!洗完脸后二人即去向师首长汇报情况。第二天,他遇到教导员就问:什么时候安排我飞行?昨天发生的事好像没有留下一点心理阴影。
后来戴明盟在海空雄鹰团先后任中队长、大队长,第一批改装飞行刚从俄罗斯引进的苏-30战机。
2004年5月,我国对航母工程进行立项,配套舰载机歼-15开始研制。2006年9月,挑选试飞员时,海军首长首先想到去海空雄鹰团挑,时任飞行一大队大队长的戴明盟被海军选人工作组一眼相中,他的重大飞行事故经历让来人更感兴趣。
戴明盟
2006年11月,歼-15联合试飞组成立,首批成员包括戴明盟和其他五名海、空军顶尖飞行员。
戴明盟全程参与了歼-15的研制、改进和定型。2009年8月31日,试飞员李国恩驾驶歼-15首飞成功,之后戴明盟等试飞员进行科研试飞。2010年4月,中国航母试验试航工程总指挥张明义决定在辽宁兴城海岸边新建的陆基航母训练场进行试验飞行,戴明盟也以自己精湛的飞行技术成为张副司令员心中第一人选。
之后戴明盟在模拟训练场创造多个第一,最难、最危险的科目他总是第一个上。该训练场跑道1:1复刻辽宁舰舰母飞行甲板,戴明盟第一个滑跃起飞,第一个进行拦阻索偏航偏心测试,第一个着舰复飞,第一个模拟着舰……直到2012年11月23日,第一个在晃动的航母上完美完成着舰和滑跃起飞。
陆上模拟滑跃起飞
当天下午,继戴明盟之后,试飞员徐汉军第二个完成着舰和滑跃起飞。24日,着舰试验继续进行,另三名试飞员孙政雄、魏红伟、卢志永全部一次着舰成功并滑跃起飞,驾驶飞机飞回陆地机场,填补了中国舰载机领域的空白,从此,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别于空军陆基航空兵的海军航空兵!
戴明盟首次着舰成功
2013年5月,中国第一支舰载机飞行团成立,张少兵和戴明盟分别出任正、副团长。
2014年8月27日,军委授予戴明盟“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
戴明盟
——全文终,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简介:深耕10年对越作战历史、传播当代优秀军人事迹、分享军事、时政热点解读。忠于史实,文字干净简练流畅。强军路上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