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空域,美国军机近年频繁现身中国南海、东海周边,打着 “维护航行自由” 的幌子,派侦察机、战斗机乃至战略轰炸机轮番登场,试图刷足 “存在感”。
而每当美军飞机挑衅性靠近,中国空军都会迅速出动战机拦截。在这一次次的空中对峙中,一个有趣现象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执行拦截任务的中国战机,大多是服役几十年的歼 - 11 这款 “老型号”。
歼 - 11,作为基于苏 - 27 改进的国产战斗机,相比先进的歼 - 20 和歼 - 16,技术水平看似落后。但它却始终频繁活跃在拦截美军机的一线,令美国军方十分疑惑:是中国先进战机数量不足,才出动老机型?还是另有隐情?
歼 - 11 的优势之一在于 “量大管够”。在中国空军的装备序列里,歼 - 11 总产量超 400 架,这一数字比歼 - 20 与歼 - 16 的总和还多。尽管现代空战追求精锐化,但在拦截任务中,“人多力量大” 同样适用。拦截任务往往并非真的要拼个你死我活,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 “亮剑” 威慑。歼 - 11 虽不似歼 - 20 隐身,航电也比不上歼 - 16,但它机动性良好、航程远,执行任务完全够用,就像用一把实用的菜刀切肉,恰到好处,还不会心疼。
另外,歼 - 20 和歼 - 16 这类先进装备,出动成本高昂。用歼 - 11 执行日常 “消耗任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让先进战机在关键时刻保持最佳状态。
歼 - 11 数量多,还是飞行员训练的 “标配机型”。培养一名成熟战斗机飞行员耗时漫长,从教练机过渡到实战机型,需要大量飞行时间。而这样的训练,显然不能动用歼 - 20 这样的 “国之重器”。
歼 - 11 技术相对简单、易于操作,同时具备实战能力,是飞行员成长的 “磨刀石”,许多年轻飞行员首次驾驶的实战机型就是歼 - 11 ,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中国空军战斗力的 “基础课本”。
拦截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对飞行员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驱离外机时,需贴近对方进行复杂机动,稍有差错就可能引发危险。歼 - 11 强大的机动性,使其在这类场景中十分 “趁手”。而且,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空中防御任务的复杂性。
南海、东海地区距离内陆机场上千公里,对战机航程要求高。歼 - 11 作为重型战机,作战半径达 1500 公里,能轻松覆盖这些敏感区域。相比之下,歼 - 10 这类中型战机虽性能先进,但航程稍显不足;
歼 - 20 和歼 - 16 航程更远,可出勤成本高,不适合频繁执行这类任务。于是,航程远、油耗低、能长时间待机的歼 - 11,成为中国空军的 “巡逻老将”。
现代空战讲究 “发现即摧毁”,战机隐身性能、航电系统和远程打击能力至关重要,但在拦截外机任务中,这些并非关键。驱离外机核心是接近对方展示存在感,歼 - 11 航电虽落后,但其机动性强、操作灵活,完全能胜任。
执行任务时,飞行员操作能力比战机隐身性能更重要,美国军机一旦发现歼 - 11 靠近,往往选择撤离,很少进一步挑衅。所以,歼 - 11 成了 “高性价比” 之选,既能完成任务,又能避免过度消耗先进装备。
中国空军频繁使用歼 - 11,还体现了 “战略储备” 思维。歼 - 20 和歼 - 16 等高端战斗机,未来要承担更重要任务。若现在就让它们频繁出动,不仅增加维护成本,还可能缩短服役寿命。
美国 F-22 战机就因早期出勤率过高,如今很多因故障率高退居二线。中国吸取教训,用歼 - 11 “顶班”,把歼 - 20 和歼 - 16 的最佳状态留给关键任务 ,这种 “以老养新” 策略,降低军事成本,让先进战机技术优势保持更久,尽显中国空军的智慧与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