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信反目不能善始终

新视角读《史记》之八十八

文/宋玉山

韩王信、卢绾、陈豨三人,都是刘邦的亲信,有的还是世交,可以随意出入刘邦寝室,可见关系之密切。他们跟随刘邦打天下,功成之后被封为王侯,后来却与刘邦反目成仇,被刘邦杀掉。刘邦不仅杀了“汉初三大名将”,对亲信们也毫不留情。可见,刘邦既有善于用人、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猜忌狠毒、诛杀功臣的一面。司马迁专门写了《韩王卢绾列传》,记述了刘邦这三个亲信的事情。

《韩王卢绾列传》记载,韩王信本来也叫韩信,与淮阴侯韩信同名,为了区别,史书称他为韩王信。韩王信原是韩国公子,胸有谋略,雄壮勇武。刘邦西征路过韩国,韩王信认为他不同凡人,能成大事,就自愿追随,逐渐成为刘邦的亲信。刘邦被封为汉王,率军进入巴蜀。韩王信对刘邦说:“项羽违背约定,把您封在这偏远的地方,是贬职啊。您的部下都是东方人,急切盼望回归故乡,所以,此地不能久留,应该顺应将士们的心愿,向东进发,夺取天下。”刘邦认为他说得对,很快就率军平定三秦,出关东征。

项羽分封天下,衣锦还乡,顺手把韩王成也带到彭城,后来又杀了他。韩国无主,人心不稳。刘邦借机任命韩王信为韩国太尉,拨给他一支军队,让他去收复韩国,并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王。韩王信很高兴,立即带兵去了韩国。项羽见状,赶紧封自己的老友郑昌做韩王,对抗韩王信。郑昌当过吴县县令,在韩国没有根基,怎能抵挡住韩国公子。韩王信很快攻占了十几座城池,俘虏了郑昌,收复了韩国。刘邦没有食言,果真让韩王信当了韩王。

韩王信对刘邦更加忠心,带领韩军与项羽作战。不料,有一次打了败仗,韩王信被俘,无奈之下,投降了项羽,但不久就逃了回来。刘邦没有计较,再次立他为韩王,仍然十分信任。刘邦称帝以后,正式册封他为韩王,封地在颍川。

颍川是战略要地,离汉朝都城不远。韩王信虽说是亲信,但韩国地理位置重要,刘邦心里有点不踏实。当时,匈奴势力日渐强大,经常骚扰北方。刘邦借口抵御匈奴,下诏让韩王信迁移到太原以北,定都马邑。北方之地荒凉,韩王信很不乐意,从此与刘邦产生隔阂。

韩王信迁到马邑以后,匈奴经常来犯,韩王信打不过,就私自派使者求和。刘邦知道以后,非常生气,多次派人责备。韩王信见两头都不好应付,一气之下,干脆投降了匈奴,并与匈奴联合,攻打太原。刘邦闻讯大怒,亲自率兵征讨,不料白登被围,险些丢了老命,侥幸逃脱,狼狈而归。

过了三年,刘邦平息了陈豨叛乱,诛杀了韩信、彭越等人,帝位巩固,就又派柴将军讨伐韩王信,将他围困在参合城。柴将军派人劝韩王信投降,说:“皇上宽厚仁爱,当年您投降了项羽,并没有责怪;现在您如果归顺,也一定会没事的。”

韩王信流着泪说:“我何尝不想回归汉朝,我回归之心,如同瘫痪之人盼望行走、瞎子盼望光明一样。但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皇上能够宽恕我,是因为尚未得到天下,正在用人之际;如今皇上拥有天下,唯恐帝位不牢,连韩信、彭越那样的大功之人,都被诛杀,我怎么敢奢求活命呢?”柴将军见韩王信不降,便攻破城池,杀了韩王信,并屠平了参合城。

《韩信卢绾列传》记载,卢绾和刘邦是同乡,而且是同日所生。他们的父辈就是好朋友,儿童时两人一同玩耍、一同读书,整天形影不离。长大后刘邦喜欢惹是生非,需要躲藏时,卢绾也随同左右,东奔西走。乡亲们纷纷夸赞说,他俩的友谊胜过亲兄弟。

刘邦起义,卢绾自然参加,从此跟随刘邦不离左右,两人关系十分密切。刘邦的寝室,卢绾也可以任意出入,而铁哥们萧何、曹参以及张良等人,只有得到允许,才能进入刘邦寝室。刘邦对卢绾的宠信,无人能及。但卢绾似乎才能一般,并没有出过大的计谋,也没有立过战功。

后来,刘邦为了让卢绾立功,特意派他和刘贾一起领兵,攻打反叛的临江王,取得胜利,总算有了一点战功。刘邦征讨燕王时,卢绾跟随,又立了一点功劳。把燕国平定之后,刘邦很想让卢绾做燕王,但知道众人心中肯定不服,就做了一些手脚,暗示群臣上书,推荐卢绾。群臣知道刘邦心思,就上书说:“卢绾经常跟随皇帝平定天下,功劳最多,可以封为燕王。”说卢绾功劳最多,鬼都不信。刘邦却很高兴,马上顺水推舟,封卢绾为燕王。

卢绾虽然做了燕王,但似乎并不是当王的料,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陈豨在代地造反,刘邦前去平定,卢绾率兵相助。陈豨向匈奴求救,燕国平时与匈奴也有联系,卢绾就派部下张胜出使匈奴,想说服匈奴不要救助陈豨。可是,张胜到匈奴以后,有人劝他说:“燕国能够平安无事,是因为其他诸侯屡屡造反,朝廷顾不过来。如果陈豨被灭掉,朝廷就会关注燕国了。燕国应该设法不让陈豨灭亡,同时与匈奴修好,这样燕国就能够长存了。”

张胜觉得有理,回去后向卢绾做了汇报,卢绾竟然也认为有道理。卢绾一方面让张胜经常与匈奴联系,日后张胜成了匈奴的间谍;一方面暗中沟通陈豨,透露军情,商议策划,想让陈豨势力长期存在,使战争连年不断,以便于燕国从中受益。卢绾这样脚踏三只船,看似聪明,其实是很危险的。

一年后,刘邦平息了陈豨叛乱,杀死陈豨。陈豨的副将投降,供出了卢绾与陈豨联系之事。刘邦半信半疑,打算召卢绾回京问问。卢绾感到事情败露,称病推托不去。刘邦派人到燕国去接卢绾,并对此事进行调查。卢绾更加害怕,仍然拒绝进京。他对部下说:“朝廷杀了韩信、彭越,这都是吕后的计谋。现在皇帝病重,吕后当权,她总想找借口杀了异姓王和功臣。当初皇上封了七个异姓王,现在只剩下我和吴芮了,可悲啊!”不想这话传了出去,刘邦又找到其他一些证据,确信卢绾背叛他了,十分气恼,于是派樊哙攻打燕国。

卢绾其实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不是想要造反。他见事情闹成这样,便把自己的家属和几千名骑兵安顿在长城下,等待机会,希望刘邦病好之后,亲自进京谢罪。但刘邦不久死了,卢绾大哭一场,无奈之下,投降了匈奴,后来死在那里。

《韩信卢绾列传》记载,陈豨是宛朐人,年轻的时候,倾慕信陵君,喜欢与人结交。陈豨很早就跟随了刘邦,屡建战功,成为刘邦的亲信,被派到韩信身边为将。平定天下之后,陈豨被封为列侯,任赵国相国,统领赵国、代国的边防部队,很受刘邦信任。

韩信曾对陈豨说过:“你是皇上信任宠幸的臣子,所以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但皇上多疑,如果有一个人说您谋反,皇上可能不信,两个人说,皇上就会起疑心,三个人说,皇上就相信了。”果然,有大臣向刘邦进言说:“代地位置重要,陈豨在外独掌兵权多年,应该提防他生变。”

陈豨善于招揽宾客,礼贤下士,出门的时候,随行宾客有一千多辆车子,又有人把这事报告了刘邦。刘邦起了疑心,便派人调查,并召陈豨进京。陈豨心里害怕,称自己病重,不敢进京,刘邦更加怀疑了。这时候,韩王信派人游说陈豨,劝他造反。陈豨想起韩信曾对他说过不得已就造反的话,于是横下心来,举兵反叛,自立为代王。

得知陈豨反叛,刘邦亲自领兵前去平定,并诏令燕国、齐国的军队协同作战,大将曹参、周勃、樊哙等人都上了战场,先后在曲逆、聊城、太原、代郡、东垣等地大战,历经一年多时间,才平定了叛乱,杀了陈豨。这期间,淮阴侯韩信想在京城做内应,杀掉吕后和太子,占领京城,与陈豨里应外合,结果机密泄露,吕后、萧何设计杀了韩信。

刘邦与亲信反目成仇、不能善始善终的事情表明,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恒久的友谊,只有恒久的利益。在利益面前,人性自私丑陋的一面,往往会暴露无遗。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