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无才无德,他之所以能登上高位,就是因为他在苏联留学期间,攀上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副校长米夫的高枝,飞黄腾达。
不过,王明当年其实是没有资格去苏联留学的,只是在死缠烂打之下,才得到了一个名额。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原名叫“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是苏联与中国合作开办的一所学校,专门为中国培养革命人才,于1925年10月7日正式成立。
第一期共招收300名学生,各个省基本上平均分配,王明所在的湖北省只分到了10个名额。
这里要说明一下,王明其实是安徽人,但当时正在武汉上学,所以就进了湖北的选拔名单。
一个省只有10个名额,可想而知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王明虽然也很优秀,但还是没能选上。
其中的宋伟后来回忆说:“我们湖北省分得10个名额,有我、胡彦彬、伍修权等人。我们湖北10人中没有王明。王明是武汉商业专科学校的学生,湖北选派的学生中没有他,但在上海上船时有他,具体他怎样来的不了解。”
那么,王明是怎么“上船”的呢?其实就是死缠烂打。
王明那时候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对革命非常热衷,听说自己落选后,非常着急,就亲自跑去上海,找到正在上海的湖北省党部负责人,向他求情,务必要给自己一个机会。
这位负责人其实早就对王明有所耳闻,对这个年轻人也很看好,但湖北省的名额已经定了,不可能把别人替换下去,就只好去找江苏省国民党党部秘书长姜长林。
姜长林就是这次选拔苏联留学生的负责人,得知王明的情况后,没有同意,说这一期的名额已经满了,如果确实想去,可以等明年再去。
但是,王明去意已决,等不了明年了,就亲自去找到姜长林,软磨硬泡,甚至威胁说:“你们要是不让我去,我就去报告巡捕房,让大家都去不成!”
姜长林还是没有妥协,说:“你要是去报告,帝国主义就会把你抓起来,在党内也会上黑名单,那样你的前途就彻底毁了。”
王明这才消停了。
不过,王明还是没有放弃,后来又跑去姜长林办公室,软磨硬泡,死缠烂打,姜长林不答应他就不走。
最后,姜长林被他烦得没办法,只好查了一下其他省的名额,发现有一个省正好有一个学生临时去不了了,就让王明顶替那个学生去了苏联。
这其中的故事,别人自然是不知道的,所以,宋伟才会说:“湖北选派的学生中没有他,但在上海上船时有他,具体他怎样来的不了解。”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来,王明确实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只要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从上海上船后,王明的心情非常激动,专门写了一首诗:
鸣笛诸友别,船驶大江孤。
天地载歌舞,城乡泛有无。
一心赴圣境,万里取长途。
东亚病夫久,惟凭马列苏。
王明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后,很快就受到了中山大学副校长米夫的欣赏。
当时,米夫还只有24岁,刚到中山大学工作,急需要有人支持,而王明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需要有贵人扶持,自然一拍即合。而且,两人都是理论家,演讲起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自然惺惺相惜,引为知己。
后来,米夫升任中山大学校长、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在他的扶持下,王明在党内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给我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另外,和王明同一期的学生中,还出了很多大人物,包括:邓小平、蒋经国、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傅钟、伍修权、张琴秋、郑介民、贺衷寒、康泽、邓文仪等等,可谓人才济济。
(参考资料:《王明传》《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