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系统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推动解决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纲要》核心内容,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助力《纲要》落地生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本期节目邀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王学男
解读《纲要》第七部分:
建设学习型社会
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
学习型社会和教育数字化
育见新闻:《纲要》第七部分大标题,我们可以提炼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学习型社会,一个是教育数字化,您觉得这两者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王学男:以前二者是相互独立、且并列的关系,现在是相互支撑、紧密联系。以前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现在是统筹一体化的关系。同时,从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数字化,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面临少子化与老龄化双重挑战的背景下,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已成为我国推进强国建设进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战略抉择。
202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成为最新的政策表述。在政策话语表述的变化中,不难发现,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教育的新形态,打破学校教育的边界,让“大教育观”浸润全社会。科技变革成为外部变量,学习的时间跨度和对象群体范围作为两大维度,支撑着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坐标。
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构建以资历框架为基础、以学分银行为平台、以学习成果认证为重点的终身学习制度。
育见新闻:《纲要》第24条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构建以资历框架为基础,以学分银行为平台,以学习成果认证为重点的终身学习制度,您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这三个关键词的重要性?
王学男:在这三个关键词中,第一个是制度的基础,第二个是评价的基础,第三个是成果产出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形成了我们终身学习制度的基本要素。这一制度的建立旨在提升两方面的关键内容:一是让我们的学习和认知有一个新的升级,实现三环的学习,即打通学习的闭环、打破传统认知的桎梏、构建时间的连环;二是从制度本身的建设出发,具有重要的规范引领和督导评价作用。现在,作为重要支撑的学习前端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的各类认证已经比较充分,而关键在于后端,即学习成果的价值共认。
建立终身学习平台
让人人皆学 处处能学 时时可学成为现实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完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好国家老年大学。加强学习型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国家数字大学。完善和加强继续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等制度保障,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育见新闻:目前我们国家的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得如何?
王学男:在2024年12月27日,我们的终身学习平台已经在国家平台上线,首批上线了1000多门课程,包括科学素养、职场技能、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继续教育、银龄学堂等六个栏目,丰富了建设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其中养生、手机拍照、歌舞演绎等内容,深受老年人的欢迎。
育见新闻:未来终身学习平台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王学男:未来一方面会让整个课程资源体系更加完善,不仅汇聚在国家平台上,还会更好地触及到每个人,实现个性化。另一方面,平台会更加智能化,资源会优化迭代,甚至自动更新,实现优胜劣汰,让平台成为互动性更强、更受百姓欢迎的资源汇聚和交流的地方。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如何更好助力教育强国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坚持应用导向、治理为基,推动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横纵贯通、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体系。
育见新闻:《纲要》第25条提到了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您看来如何建强和用好呢?
王学男:这离不开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教育数字化行动总结会上提及的“五个抓”策略。具体而言:
首先,“抓制度建设”是基础,已在前文中有所涉及,它确保了教育数字化进程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抓落地落实”强调实践层面,旨在通过提升各级各类人群的数字素养,实现教育数字化成果的实际应用与普及。这一举措直接关联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因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时,学习型社会才能真正形成。
第三,“抓应用开发”则聚焦于教育数字化在具体教学和管理情境中的深度融合。这要求应用开发不仅要满足学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还要与教学和管理活动紧密融合,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有效工具,而非简单的附加品。
第四,“抓前瞻性布局”着眼于未来,特别是人工智能在教育数字化中的应用。这不仅要求我们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路径,还要关注其标准制定、伦理规范设置以及与人类价值观的对齐等问题,以确保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
最后,“抓对外开放”则体现了我国教育数字化在全球视野下的战略定位。作为世界教育数字化的领先者,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推动教育数字化进程,为建成世界教育中心贡献力量。综上所述,“五个抓”策略不仅为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也深刻揭示了学习型社会与教育数字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型数字教育资源
将更好培养学生兴趣和自驱力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开发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建好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搭建教育专网和算力共享网络。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
育见新闻:如何理解《纲要》中提到的开发新型数字教育资源?
王学男:新型数字教育资源是紧跟技术变革产生的,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智能体、智能导师、智能助学助手等,以及AR、VR提供的沉浸式教学体验、元宇宙提供的教学环境等。这些新型数字教育资源样态更加丰富、互动性强,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自驱力。
育见新闻:对于学校来说,如何主动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
王学男:学校层面要关注数据的价值和把数据作为重要的必备要素来重视和对待。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积累,为教学教育和管理提供更多的智慧。同时,要注重数据的收集和采集、数据的连通以及课堂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育见新闻:《纲要》第26条中提到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的变革。第一句话就写到说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为何专门拿出一条来论述人工智能呢?
王学男:因为人工智能将对未来近五年到十年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它改变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师生交互和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必须现在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才能应对未来五年到十年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变革。
“人”与“人工智能”
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建设云端学校等。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强化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算法和伦理安全。
育见新闻:《纲要》中提到建设云端学校,这是否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智慧教育平台?
王学男:云端学校和现有的平台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力求以数智技术为代表,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是正在探索的一种未来学校的新样态。比如深圳市已经建成了一所云端学校,采取1+N的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的新型学校样态。
育见新闻:《纲要》第26条中提到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未来是不是教育评价更多通过人工智能帮忙?
王学男:人工智能仅仅是来帮忙,但不是做决定的。评价的改革或决策的改革还是以人为主、以我为主、以智能技术为辅助。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评价的精准性和客观性,避免区域差距或人为干扰,同时减轻人类主体的负担。但最终还是要以评价为抓手,倒逼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育见新闻:“人”在接下来的教育评价中起到什么作用?如何更加科学?
王学男:“人”在这里面要有更高的数字素养,起到做决定、做决策的作用。我们不能出现数据崇拜或数据依赖,数据只是提供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对真实情况、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原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它和善用它。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
数字化将这样助力
育见新闻:我们的目标是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所以对于接下来的这种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教育数字化的建设,你有何期待呢?
王学男:如果我们一只脚已经跨进了教育数字化的门槛,那另一只脚就已经步入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征途之中。未来,我们希望更好地擅用和善用技术,让它为教育综合改革做出贡献,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来源 | 育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