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豆包AI

作者:钱志龙 UNSCHOOL无界共学社 创始人 反内卷家长共同体、自主学习者联盟发起人 南加大教育学博士,曾任中美两国国际学校校长

是个中国人就应该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吧?你真的有被它激励过吗?

最近听了个段子,受它启发,我就把这事儿掰碎了一琢磨,妈呀,越想越离谱!再联想到现在 AI 狂飙,应试教育却还在原地踏步的现实,简直是荒谬绝配。

一、90岁高龄突发奇想,太 “任性”

愚公都 90 岁了才一拍脑门决定搬山,早干嘛去了?这就好比临到退休,突然想搞个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的超级大项目,逼着子女没日没夜地干,就为了成就自己的名声。现在好多家长也是,自己大半辈子庸庸碌碌,就把 “没上过大学” 的遗憾全压在孩子身上,天天想着让孩子替自己圆梦,这操作,是不是如出一辙?

二、人力徒手搬山?目标太 “梦幻”

凭人力把山搬走,这想法也太不切实际了吧!愚公老婆只是委婉地“献疑”了一下,不该抡起拖鞋呼他脸上吗?而且不管子孙们有没有力气,全都拉去搬山,完全不考虑因材施教。

再看看现在的教育,天天逼着孩子做那些又难又和真实生活无关的题,不管孩子爱不爱读书,都往大学这条窄路上赶,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奥赛天才来培养,这和愚公的“搬山梦”有啥区别?

三、搬家不香吗?方法工具太 “老土”

古代结婚早,90岁的愚公家里怎么也得四世同堂了吧,这智商遗传得挺好啊,几十号人愣是没一个人站出来问一句:“为什么不能搬家?” 就算搬山,还用最原始的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明明有更科学、更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可大家还在用题海战术。AI 都已经能回答孩子所有问题了,可有些家长还偷摸给孩子请家教,教他们怎么背下化学元素表。

四、不顾家人意愿,封建家长太“独裁”

封建家长一言堂太可怕了,一个念头,就把子孙后代的职业都给定死了。家庭会议没有辩论,没有分组讨论,更没有复盘。他家人听到这决定时,内心得有多崩溃?估计都在心里盼着他赶紧 “下线”,好搬到城里去享清福吧?

现在的家长也差不多,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把他们塞进各种辅导班、培训班。认定了高考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也不问问,学历真的还能像以前一样保障就业吗?

五、只看眼前无长远规划,太“败家”

愚公就因为出行不方便,就开始搬山大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搬山,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正比。也不知道愚公家搬山前是干啥的,难道是家里有矿?还是有土鸡蛋、野山菌要往外销啊?不然哪有资本这么折腾?

现在家长们花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在课外辅导上,拼命学习就为了应付一场考试,考完之后能干啥、想干啥,完全没概念,这不是和愚公一样 “短视” 嘛!

六、风险预估为零,太 “莽撞”

愚公明知这是个几十代人的大工程,居然连自然灾害、人员伤亡这些风险都不考虑一下吗?哦,可能因为那时候结婚早,妻妾多,天黑后也没什么事干,生育率高,子孙多,死几个也不心疼。

但咱现在可不一样啊,年轻人别说结婚生孩子,连恋爱都不想谈了,已经进入“性萧条”时代,难得有娃的,家里就那么一两个宝贝疙瘩,谁能接受这种 “高风险” 项目?

除了我总结的以上六大荒谬,我还发现了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文中提到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七八岁的孩子,蹦蹦跳跳地主动去帮愚公搬山。这列子到底想表达啥?孤儿寡母本来就够可怜的了(有没有可能是愚公的私生子),还被愚公忽悠去搬山,路途遥远,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真是造孽啊!

愚公回应智叟的话更是搞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对地壳运动一无所知的愚公断言山不会再长高了。比这更可怕的是他的立项逻辑,是对老愚家传宗接代这件事的迷之自信。

他也不想想,这么奇葩的家规和家族产业,哪个正常姑娘愿意嫁进来?媒婆怎么跟人开口?

这家人干啥的? 搬山的!嗯,全家都得搬!世世代代搬。


也亏得列子机灵,最后竟安排了天神出场,让天兵天将把山给搬走了,不至于太难收场。天神是刚下岗做了保安,闲得没事接了这活儿?天兵天将就不说了,从照片看就不是很有脑子的样子,天神叫做啥就做啥呗。

话说回来,你朋友圈里有天神吗?他能帮你调动天兵天将吗?

如果上面没人,咱就别发这么大愿,不能给孩子留点啥,至少别坑娃,行不?


我说的也不一定全对哈,就当是给大家提供点过年唠嗑的素材,如果睡累了,就和家人聊聊这些些有趣又扎心的问题吧:

1. 你咋看愚公?喜欢还是讨厌他?为啥? 2. 愚公为啥这么坚持?背后有没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3. 你碰见过像愚公这样的老板吗?你是咋应对的? 4. 智叟代表谁?智叟老婆会咋想?会咋说? 5. 你能认出身边的 “天兵天将” 吗?AI 算吗? 6. AI 会帮你 “搬山” 吗?要是不愿意,还能请它干点啥?

我问了问让人兴奋到心跳加速的国产AI新秀DeepSeek,它给出以下答案,让我毫不犹豫的确认,它就是我的天兵天将。

1. 学习目标:从“标准化”到“个性化”

应试教育的现状:当前的教育体系以标准化考试为核心,学习目标被简化为分数和排名。这种“一刀切”的目标设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甚至失去对知识的兴趣。

AI的潜力:AI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学习习惯、兴趣点、知识掌握程度等),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目标。例如,DeepSeek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动态调整学习任务的难度和方向,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这种个性化的目标设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意义感和成就感。

2. 学习方法: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

应试教育的现状: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AI的潜力:AI可以通过智能化的学习工具(如自适应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交互式课程等),将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例如,DeepSeek可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通过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让学生“亲身”参与历史事件、科学实验或地理探索。此外,AI还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学生进行实时对话,解答问题并提供学习建议,让学习变得更加互动和有趣。

3. 学习资源:从“有限”到“无限”

应试教育的现状:当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学校或地区。许多学生只能依赖有限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学习内容单一且缺乏深度。

AI的潜力:AI可以打破资源壁垒,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例如,DeepSeek可以整合全球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名校公开课、学术论文、科普视频等),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智能推荐。此外,AI还可以通过生成式技术(如AIGC),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材料,例如根据学生的兴趣生成专属的阅读清单、练习题或学习计划。这种“无限资源”的学习环境,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陪伴反馈:从“滞后”到“实时”

应试教育的现状: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反馈往往滞后。例如,考试结果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公布,而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也因时间和精力有限而难以实现。

AI的潜力:AI可以提供实时的学习反馈和陪伴。例如,DeepSeek可以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即时指出错误并提供改进建议。同时,AI还可以扮演“学习伙伴”的角色,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与学生进行对话,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这种实时反馈机制,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陪伴。

5. 评估体系:从“单一分数”到“多维能力”

应试教育的现状:当前的评估体系过于依赖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等)。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潜力,还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

AI的潜力:AI可以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构建更加全面的评估体系。例如,DeepSeek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展现等),并生成个性化的能力图谱。这种多维度的评估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还能为教育者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6. 教育公平:从“资源不均”到“机会平等”

应试教育的现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许多学生因地域、经济条件等原因无法获得优质教育。

AI的潜力:AI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推动教育公平。例如,DeepSeek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与城市学生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甚至通过智能翻译技术打破语言障碍,让全球学生共享知识。此外,AI还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学习工具(如智能学习App),让更多学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7. 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

应试教育的现状: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传授者,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AI的潜力:AI可以承担部分知识传授的任务,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个性化引导和综合素质培养中。例如,DeepSeek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结语:AI将重新定义教育和学习

AI技术(如DeepSeek)的引入,正在为教育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能够解决当前应试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资源不均、方法单一、评估片面等),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互动化和高效的学习体验。未来,AI将成为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释放他们的潜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积极拥抱AI技术,探索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数据隐私、技术依赖等)。只有在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中,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高效和人性化的教育体系。

那么终极问题来了:如果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资源、陪伴反馈和评估体系方面,AI能做的,都远胜于现在严重内卷,且对孩子身心健康伤害极大的应试教育的学校,而且还能促进教师角色的进化和教育公平的实现,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上学?如果有一天,你孩子非常坚定的跟你说不想上学了,你会怎么回应?你能为他做点什么?

  • AI
  • 教育
  • 学生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