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起做一个内心平静的老师吧。

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上,有很多时候,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宛如最初西行时孤独的唐僧,手持知识与智慧的火炬,引领学生穿越懵懂的迷雾。这条类似于西天取经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时常会遭遇学生那些令人头疼的行为,或叛逆,或顽劣,或冷漠,仿佛是前行路上的荆棘,刺痛着教师的心。

很多人问我:你为何总能平静地对待学生的各种恶行?你为何不会为学生的恶行真生气?

那我就慢慢和大家说一说。

01

青涩的成长之果:心智发展的局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家都感觉每一个孩子呱呱坠地时,都如同一张纯净的白纸,而后天的成长与经历才开始在这张纸上勾勒出不同的色彩。我不这样认为。你只要观察两个幼小的双胞胎,就可以发现哪怕一母同生,性格脾气也是相去甚远。

学生时期,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虽充满生机,却极为脆弱,且尚未成熟。

从情商发展来看,许多学生在情绪管理方面犹如蹒跚学步的婴儿。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更难以恰当地表达和调节。当面对学习的压力、与同学的矛盾时,往往会以冲动的方式应对。在课堂上因为一点小事就与同桌争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都是可能的。我的徒弟说有一次上生物课,两个学生为了一张掉落在过道里的废纸就对骂起来,你觉得匪夷所思吗?这并非他们生性好斗,而是缺乏情绪控制的能力,不懂得如何以更成熟的方式解决问题。

智商方面,虽然学生在不断学习知识,但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逐步构建之中。思考问题常常片面、简单,缺乏深度和广度。在做数学题时,可能因为没有理解题目的深层含义而频繁出错;在分析文章时,也难以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和写作意图。所以,当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因为偷懒就不完成作业也是常有的事,我们应明白,这只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

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想,每一个“有”字前面都可以加个“也许”,因为这样的概率高低我们无法计算,但就为了那个“也许”,我们也应该有一种觉知: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不当行为,就对他们的未来失去信心,而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成长,给自己足够的平静和包容去等待。

02

虚拟世界的羁绊:现实与网络的错位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虚拟世界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学生紧紧笼罩。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常常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从而在现实与虚拟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错位。

在虚拟世界里,学生可以轻松获得即时的满足感。玩游戏时,每一次升级、每一场胜利都能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在社交媒体上,一条点赞众多的动态也能让他们获得虚拟的认可。然而,这种虚拟的满足却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他们可能会将虚拟世界中的行为模式带入现实。比如,在网络游戏中习惯了通过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也会不自觉地采取类似的方式。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或者就在网络上大肆攻击。而且,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泛滥,一些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到其影响,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不良倾向。

此外,过度沉迷虚拟世界,还让许多学生变得孤僻、冷漠。他们在网络上侃侃而谈,面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却不知所措。在课堂上,不愿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在校园里,对老师的关心视而不见。但我们不能一味指责他们,因为这是整个时代环境带来的挑战,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虚拟世界,重新找回现实生活中的温暖与美好。

03

家庭烙印:成长背后的原生力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家庭因素。

有的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经常争吵甚至离异,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内心充满恐惧与焦虑愤怒。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是出于对家庭的反抗,他们可能会在学校表现出叛逆的行为,故意违反纪律,与老师作对。

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使得孩子养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在学校里,他们难以与同学友好相处,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拉长了脸、翻白眼、发脾气、哭闹。

还有些家庭忽视了对孩子品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从而在行为上缺乏基本的道德约束。

当我们看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时,不能仅仅从学生自身找原因,更要深入了解其家庭背景。因为只有理解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弥补家庭缺失带来的伤害。

但我也要说,原生家庭的问题,一定不是老师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所以,生气没有必要,只要做我们能做的事就可以。边界感也是很重要的。

04

认知差异:善恶之间的懵懂

我们都曾是学生,回首那段时光,那时的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成年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今身为教师,面对学生的一些行为,需要重拾曾经身为学生的那份感知,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

学生正处于对世界认知的构建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成年人眼中某些恶意的行为,在学生那里,可能仅仅是出于好玩和有趣,完全没有意识到其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比如,他们会在课桌上乱涂乱画,觉得这是一种独特的创作;在课间追逐打闹,不小心撞到同学也不知道歉,只认为是一场欢乐的游戏。这或许并非他们心怀恶意,而是因为他们对行为的边界和后果缺乏清晰的认知。

纪伯伦说过:“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理解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不能用成年人既定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一举一动,而应俯下身去,从他们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

05

洞察局限:莫让片面遮蔽双眼

在学生的成长旅程中,教师往往更多聚焦于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以及课间有限场景下的行为举止。课堂上的专注与否、作业完成的质量、课间的打闹或安静,这些构成了我们对学生印象的重要部分。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远非他们内心世界的全貌。

一个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看似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可能在绘画方面极具天赋且满怀热情,只是在以成绩为导向的课堂环境中,没有找到展现自我的舞台。而那些课间调皮捣蛋的孩子,也许内心渴望着被关注、被认可,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不能仅凭在有限场景下的观察,就对学生妄下定论。泰戈尔说:“我们把世界看错,反说它欺骗了我们 。”如果仅以片面的认知去评判学生,可能会误解他们,错失引导他们走向正途的机会。只有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兴趣、梦想、困惑,才能真正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根源。


06

师者自省:渡人先渡己

身为教师,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判断学生行为的好与不好。一旦学生的行为偏离了我们预设的轨道,便容易以教育者的姿态去指责他们。然而,我们自身也并非完人,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我们可能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忽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知识体系逐渐陈旧;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有时也会缺乏耐心,简单粗暴地做出判断。《论语》中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师也需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教学方式。

渡人先渡己,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与情绪管理能力,才能以更平和、更智慧的方式引导学生。当我们要求学生具备耐心时,自己首先要在面对复杂教学任务时沉得住气;当我们期望学生积极进取时,自己也要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

07

调整期许:教育是场漫长修行

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陷入一种误区,习惯以说教的方式试图快速改变学生。我们恨不得在短时间内将学生雕琢成理想的模样,却忽略了育人是一场漫长的旅程。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成长背景和思维方式。我们不能奢望通过几次说教,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性格与心性。或许在短期内,我们能让学生改变某些表面行为,比如让他们按时完成作业、遵守课堂纪律,但要真正触动他们的内心,实现深层次的改变,绝非一蹴而就。

试图短时间内重塑学生,不仅违背教育规律,还会让教师自己陷入焦虑与愤怒之中。当学生没有达到预期,怒火便容易涌上心头。我们要明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的成长也需要时间的沉淀。正如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唯有遵循教育的节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耐心地引导与等待,才能收获教育的硕果。

学生的成长除了依靠老师的教导,还需要他们亲身去经历人世间的种种事情。生活本身就是一位严厉的老师,有时,学生只有在长大成人后,吃到生活的苦头,撞到现实的南墙,才能真正领悟一些道理。那些曾经被老师反复强调却置若罔闻的教诲,在经历挫折后,或许才会在他们心中猛然回响,意识到曾经的错误认知,从而实现自我的蜕变。所以,我们要明白,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相信时间的力量。

教育,注定是一个需要长久投入与耐心等待的过程。很多教育成果并非立竿见影,或许要在隔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会悄然显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整好心态,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批评是合理且必要的教育手段,旨在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但批评过度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抵触情绪。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应动真气,不能因学生的不当行为就失去理智,让自己陷入失态境地。

若教师因学生的问题轻易点燃自己的“火药桶”,与学生陷入对立冲突,不仅无法达成教育目的,还可能对师生彼此的心灵造成难以磨灭的创伤,这无异于“同归于尽”式的失败教育。

08

教育的馈赠:学生成就教师的成长

“教学相长也。”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他们的存在也在不断促进教师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学生来到我们身边,就是为了成全我们成为更好的教师。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挑战着我们的教育智慧和耐心极限。为了转化他们,我们不得不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探索各种教育方法,不断尝试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那些性格内向、行为孤僻的学生,则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用细腻的情感去感受他们的痛苦与挣扎,用温暖的关爱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这使我们在教育中变得更加富有同理心和爱心。

每一次与学生的冲突与和解,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和成长的契机。正是这些学生的存在,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反思、不断进步,逐渐成为一名更加成熟、优秀的教师。所以,当我们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将其视为自我提升的机会。

比如我,每次遇到一些“冥顽不化”的学生时,我都会对自己说:老天又来提升我了。

09

接纳所有顺流逆流都是平常

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若我们以怒火相对,收获的可能只有反抗与疏离;而当我们将爱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收获的也许是学生的信任与成长。注意,我用了“也许”,而不是“一定”。

课堂上一个鼓励的眼神,能让怯懦的学生勇敢地举起手;耐心倾听学生解释时的专注神情,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学生犯错时,老师试着用包容的态度温和引导,而非只是为了发泄心中怒火严厉斥责。

时代变迁,教育变得越来越难了,这是事实。而做好了艰难的思想准备,容忍自己的失败与挫折,为一丁点儿的成功与顺畅而欣喜,一切也就变得平常起来了。

送大家我最喜欢的一首歌《顺流逆流》的部分歌词:

“不经意在这圈中转到这年头,只感到在这圈中经过顺逆流,每颗冷酷眼光,共每声友善笑声,默然一一尝透。几多艰苦当天我默默接受,几多辛酸也未放手,故意挑剔今天我不在乎,只跟心中意愿去走。不相信未作牺牲竟先可拥有,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欲求,每一串汗水换每一个成就,从来得失我睇透。”

歌词说的就是平静地接纳人生的顺流逆流,2025,一起做一个内心平静的老师吧。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于洁沙龙2020

作者 | 于洁 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