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八不归”是一句流传比较广泛的民间俗语,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至于它的含义和由来,存在着多种解读。

“七不出,八不归”,从字面意思来说,很多人初次听到“七不出,八不归”时,会误以为农历正月初七不出门,正月初八不回家。但实际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还有朋友理解为,每个月农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出门,初八、十八、二十八不回家。尤其是在过去交通不便、出行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一些所谓 “吉利” 的日子出行或归家。



在传统文化中,每个数字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七” 和 “八” 在《易经》中就有丰富的内涵。“七” 被视为一个变化的数字,如月亮的盈亏周期就与 “七” 有关,有 “七日来复” 之说,代表着一种循环和变化,认为初七日子出行可能会面临一些不确定的变化和风险。

而“八” 在八卦中是重要的数字,象征着稳定、平衡等,与归家所需要的安稳等状态相呼应,也就有了初八等归家不吉利的说法。

“七不出,八不归”的真正含义

先说“七不出”,实际上是指出门前必须确保家中的七件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准备齐全。这七件物品是日常生活的基础,确保它们准备妥当,才能安心出门,不使家人生活受到影响。



再说“八不归”,实际上指的是出门在外的人,在回家前必须检查自己是否遵循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条道德准则。提醒人们在外要遵守道德规范,做好自己的本分,否则无颜归家。

如果结合如今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过去人们出行主要靠步行,路途遥远。初七一般是春节假期结束后人们准备返程工作或外出劳作的时候,此时可能会面临与家人分别的不舍、对新一年工作生活的担忧等等,而且刚过完年,如果没安排好就出门,可能会心里不安,所以逐渐形成了 “七不出” 的说法。

到了初八是人们走亲访友结束的时候,此时应该是带着满满的祝福和礼物回家,如果在外面没有尽到应有的礼数,或者在与亲友相处中出现了不愉快等情况,就会感觉没面子,于是有了 “八不归” 的说法。

随着“七不出,八不归”的长期流传,一定程度上,这句话也起到了一定的心理安慰作用。不少在出行和归家时,为了图个吉利,确实会在初七当天不出远门(比如外出打工),在初八当天不回家(比如在外打工的人,会提前或延迟回家)。



“三六九,往外走”

和“七不出,八不归”相似的俗语还有“三六九,往外走”,所表达的意思很好理解,在农历的初三、初六、初九这几天,被认为是出门远行或离家外出的吉日。

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 “三” 有 “天地人” 三才之说,代表着完整与和谐;“六” 象征着顺利、吉祥,有 “六六大顺” 的说法;“九” 为阳数之极,有尊贵、长久之意。古人们认为在这些日子出门,能够获得好运和顺利。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明朝时,为了照顾年幼的万历皇帝,张居正将上朝时间定在了每月的初三、初六、初九,其他时间不早朝。这样一来,文武百官也围绕着这几天来安排公务,久而久之,普通百姓出门办事也选择了这几天。



综合上述内容,“七不出,八不归”并非真正的出行禁忌,老话常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如今更多地是一种文化现象,至于其中蕴含的一些迷信色彩的说法,逐渐被淡化。不过它所蕴含的真正含义,仍然可以借鉴了解。

今天就是正月初七了,问问大家,你出门远行了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