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正月初七,不论多忙,建议“吃3样,做3事,忌3事”,增福添寿
大年初七即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人日”“人胜节”“人庆节”等。传说女娲在创世之初,第七日的时候才创造了人类,例如,在《风俗通义》中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因此,正月初七这天是人类的生日。
在“人日”这天其它事情我们可以不做,但有两件事情一定要做,大家要记好了,老传统要遵守。
一个是,早上起来要观察一下天气,在民间有“人日晴,人安宁;人日雨,人忧虑”的讲法。意思是说,如果正月初七这天天气晴朗的话,则预示着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生丁繁衍;相反,如果这天是个阴雨天气的话,则预兆当年可能不会太顺利。
一个是,人日这天,孩子犯多大的错误,家长不能教训孩子。因为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在旧时连官府都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因此,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七,不论多忙,建议“吃3样,做3事,忌3事”,增福增寿
一、正月初七“吃3样”
1、七宝羹
按传统习俗,大年初七这天南方部分地区要吃“七宝羹”,北方人一般不吃。
所谓的“七宝羹”,其实就农历正月初七日采七种菜蔬拌和米粉作羹,一起煮出来的菜粥,称“七宝羹”。
像广东、福建有些人会选七选种蔬菜,如芹菜(兆勤)、蒜(算计)、葱(聪明)等煮羹,谐音祈福,取“新春纳吉”之意,寓意祈福新的一年丰衣足食,事事顺心如意。
2、吃面条
南方吃七宝羹,北方则在这天会吃面条,又叫“拉魂面”,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不过,这天的面条也是有讲究的,旧时人们把正月初七、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都视为“人日子”。
其中,正月初七是小孩的“日子”、十七是大人的“日子”、二十七是老人的“日子”,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当天是谁的“日子”谁就吃面条。
所以,作为家长,正月初七这天别忘给孩子做一碗美味可口的面条,取个“健康长寿,顺顺利利”的美好寓意。
3、吃鱼生
这个习俗也是南方的,和北方关系不大,一般也不会吃。
在南方地区,正月初七这天有吃鱼生的习俗,寓意着年年有余,富贵有余。不过,吃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在吃的时候不断喊到捞啊,发啊的话,意思是会越捞越旺,永远捞不完,以示步步高升。
二、正月初七“做3事”
1、摊煎饼
这个习俗是我国华北一带大年初七的意思,所谓的“摊煎饼”不仅是为了吃的,而是一种“熏天”习俗。
人们这天在庭院摊薄饼象征熏走晦气,实际上也是为了利用炊烟驱散早春潮气。同时,也寓意和和美美,和气生财,蒸蒸日上,五谷丰登。
2、登高
在冬至的时候,人们会登高观察天边的情况,希望天边能够出现预兆吉祥的黄云,降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兆。
但是,正月初七这天登高可不是为了判断天气,而是寓意步步高升,祈求新年顺遂。
3、饮食上少油腻、辛辣、生冷
冬季进补多食肥甘厚味,立春后阳气需向外疏泄。油腻食物(如炸物、肥肉)会加重脾胃负担,阻碍阳气升发,易导致春困、头重等。
另外,立春后少量辛味(如葱、姜)可助阳气生发,但过量辛辣(如辣椒、烈酒)会过度刺激肝火,引发口干舌燥。
此外,初春气温乍暖还寒,脾胃阳气尚弱。生冷食物(如冰饮、刺身)易损伤脾阳,导致腹泻、腹痛等。
进入立春后,我们可以多吃一些,如韭菜黄豆芽、绿豆芽、葱、蒜苗、小米粥、枸杞红枣茶、山药莲子汤、菠菜、梨、蜂蜜、香椿芽、荠菜等。
三、正月初七“忌3事”
1、忌训斥、争吵
正月初七这天是全人类的生日,这天讲究和和气气, 避免责骂他人,尤其是不能训斥和教育孩子,以求一年家庭和睦。
2、忌动针线
现在其实很少有人动针线了,甚至有些人家现在都没有针线。但是,在旧时这是家家必须要有的。
旧时人们认为,正月初七这天不能动针线,他们认为动针线会“刺伤人的运势”,尤其是妇女,在大年初七这天不缝补、刺绣。
3、忌出远门
在旧时,有些地方的习俗有正月初七这天不宜远行的说法,需“安守家中”,守护人丁兴旺。
以上这3个禁忌都是根据旧时民间信仰和习俗来说的,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是为了活跃节日氛围和图个吉利安心罢了,简单作为了解即可。
正月初七全人类的生日,提醒大家,不论多忙,建议“吃3样,做3事,忌3事”,遵守老传统,增福添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