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鑫淼
今天是大年初六,笔者和大家共同分享大宋朝之“美食”。“美食”无论怎么讲也是重中之重,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荒儿”。接下来咱们通过宋朝的几个人、几段往事儿 去体验“舌尖”上的宋朝,品尝特色美食。
苏东坡做菜手艺高,他都会做哪些美食?
宋朝大臣宴请皇帝为何又要对皇帝下逐客令?
高宗赵构和宋嫂有什么渊源?
宋嫂’鱼羹”是怎么流传gh 来的?
活色生香带您重回大宋,去体验“舌尖”上的宋朝,品尝特色美食。
先来说苏东坡吧,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的12月,苏东坡从御史台监狱出来,在这个监狱里算是捡了一条命。然后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可如何是好,他给自已个儿下了一个规定,每天用钱不能够超过150钱,每个月初就把自个儿的俸禄4500钱分成30份。
然后把这30份挂到房梁上,每天用一个小木叉子取下来一份儿,作为当天的花销。怕超支如果花超了那就得寅吃卯粮了,如果当天这150文没有用完就把剩下的放到一个大竹筒里,类似于咱们现在那个小猪存钱罐,以备不时之需。
比如说有客人来了,从这个竹筒里往外倒钱请客人吃饭 ,这也是节流之举,非是开源之法,当时下也只有这样了。
过日子归过日子,节俭归节俭,但是人嘴或者说他的味蕾可不能够亏着它。
好在当时黄州猪肉非常便宜,富人不屑于吃穷人,因为不懂得如何烹饪,不会蒸煮。所以说苏东坡天天都有肉吃,他还专门写了一篇叫《猪肉颂》。
黄州本地有钱人从来不吃猪肉,而穷人又不会做。
“你们这是怎么做出来的?”苏东坡,
“就是按夫君说的方法做出来的呀,夫君不是说添上稻花香水成浅绿色后再腌一会儿,放些水和稻秧一起用文火煮成的呀”苏夫人答道。
其实夫人是以先生的诗文将错就错天缘凑巧而成,苏东坡是吃饱厚实的人,一道著名的“东坡肉”就此诞生了。
其实用我们现在眼光来看,黄州的东坡肉说穿了非常一般。这种红烧肉浙江、杭州、江西、四川、云南等地都有。
“东坡肉”传世现在大家都是想粘点儿名人效应,为这个东坡肉的起源地儿争得是面红耳赤,恨不得把苏东坡从坟里给拽出来。
那“东坡肉”是不是这样做的?倒是开封的东坡肉给了我们一点儿答案。不用酱油,肉切块以后加上鲜笋再放点盐上蒸笼,使大火蒸,这肉给蒸的非常的酥烂。
据说开封人原来并不吃“鲜笋”,苏东坡诗里说“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不俗家不瘦,竹笋加猪肉”。后来这话传到开封,开封人就发明了这道“笋”式东坡肉,其实当时人们尤其是有钱人并不喜欢吃猪肉。
吃什么呢?吃“羊肉”,宋朝人以羊肉为上品,宋朝宫廷里有一道明文规定,御厨只能用羊肉。在宋代宫廷食品里羊肉是一个至尊地位。
据说当年吴越国王,就是钱氏家族。他是纳土归宋的,宋太宗赵匡胤特别高兴,大排宴宴。东道主一琢磨他们都是南方来的,就想让御厨做几道南方菜招待一下贵宾,也算是专利产品独此一家。
可是御厨发愁了,就跟这小品里说的:“这个没有,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反正御膳房里除了羊肉几乎就没有其它牲畜肉了。
两宋皇宫里一直就吃羊肉。什么海鲜,鱼肉都没有。
在北宋时期陕西“冯翊县”出产的羊肉是最为著名的,就跟现在山西平遥牛肉一样特别有名气。
当时“冯翊羊肉”专供皇家大内享用,真宗时期供给给御膳房好几万支羊,一年就给吃完了。到了仁宗和英宗时期朝廷甚至从国外进口羊肉,史书记载:“河北却场买气丹羊数万”。
游牧民族养的羊肉质鲜美,到了宋神宗时期御厨的账本更是吓人,一年要吃掉434000多两银子。
皇宫里以吃羊为时尚,羊肉在民间也备受追捧。所以价钱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了,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是宴请贵宾时才能够买点羊肉打打“牙祭”。
话说当时有一个叫“韩宗儒”的穷书生,生活拮据,但嘴巴特别馋,特别喜欢吃羊肉。怎么办呢?家里没钱,他跟苏东坡认识,所以,他就时不时地给苏东坡写信。
信里都是“片儿汤”话,“东坡先生您好!我这儿天气不错,您那儿怎么样啊?”
苏东坡自然会给他回信,而他却把苏东坡给他回的信全都给卖了。苏东坡的字特别值钱,一封回信能换十几斤羊肉。后来这事儿被“黄庭坚”知道了,黄庭坚就取笑苏东坡,说苏东坡的书信叫“换羊书”。
苏东坡在黄州的时候没有多少政务处理,训练民兵也不是他的强项。于是就刻苦钻研烹调技术,除了东坡肉以外还发明了《菜羹赋》,菜羹赋流传到现在了,其内容比较长就不念了,直接给您翻译。
大致意思是说“东坡先生穷困潦倒,住在南山脚下。山珍海味无法享用,就煮一些蔓荆、荠菜来吃。这些东西煮的方法不用醋,也不用酱油,而是利用它的自然美味,点火上灶。油锅里热气腾腾。也不用花椒、大料这些调料,用大火把锅烧开,等锅里沸腾了改用温火慢炖,慢慢煮烂就成浓汤了。您别瞧只是野菜,这些野菜煮成的羹汤能跟诸侯们吃的山珍海味相媲美”。
当然,这也是苏东坡苦中作乐,但是从《菜羹赋》内容来看,两宋时期“菜羹”的确是普通人家的主要菜。
而且,是把羹分为荤、素两种:有钱人家用肉作羹,而苏东坡手里没钱一天才150文,就只能用野菜做羹汤了。所用原料就是大头萝卜、荠菜、再加上点豆粉儿。
别看苏东坡煮菜羹,又没有什么肉,可是人家技术比较好,比如用火、用水、用油、都很讲究。我们知道做饭、做菜首先就是对于火候的掌握,其次是对加盐量的掌握。什么时候加豆粉都是有经验的,所以说他把最普通的素菜加点豆粉就制成了著名的“东坡羹”了。
苏东坡好吃、能吃、爱吃、敢吃、也算是当时的一个“美食达人”了。 苏东坡的名气又非常大,所以很多菜肴被冠上了“东坡”的名字 。
接下来咱们再来说一场著名的“家宴”。话说有一天,宋高宗赵构把宫里御膳房饭菜都有点儿吃顶了。怎么办?到别人家蹭顿饭吧,去谁家呢?
清河郡王“张俊”他们家在清河坊(就是今天的杭州河坊街)。别看现在张俊跪在岳飞墓前是一脸苦相,可那时候可是岳飞的“老长官”,在军队里势力非常大。
在皇帝面前也是特别“得宠”,他的府第还是宋高宗让李安甫拆迁了200多户人家给盖起来的呢。宋高宗去蹭饭带上了当时的宰相秦桧,还有很多文武的官员。
蹭饭的队伍可是特别地庞大。不但如此,还带了宋高宗的宫廷“女厨师”,当时的女人没名字,大家伙儿都管他叫“刘娘子”。
据说,赵构在当皇帝之前这位“刘娘子”就在他的王府里做菜。赵构想吃什么菜他就做什么菜,刘娘子厨艺非常高,每次做的饭菜都让赵构非常满意。
按照宋代朝廷的规定,主管皇帝“御食”的官员叫“尚食”,尚就是尚书的尚,是个五品官。这个官只能由男性担任,女的不能当官。刘娘子身为女流不能够担任此官,但是宫里人都管他叫“尚食刘娘子”。
她也算是中国第一位著名的宫廷女厨师了,她的这个位置有点类似于韩剧里那个“大长今”。
知道尚食局是个什么机构吗?何止是掌管御食和药材,也是掌管大家命运的地方。因为食物可以影响人的心情,皇上吃了龙颜大悦,大家运气好的话可能得到赏赐,相反可能会人头落地。
来说这个本家主人“张俊”,一听说皇帝带着文武百官来家吃饭那自然是不敢怠慢, 这个亭宴可就十分的隆重了,堪称是南宋餐饮代表。
南宋有一个叫“高密”的人,写了一本书叫《武林旧事》对这次宴席里的菜单做了详细的介绍:
首先在正餐开始之前,先上水果和点心,然后再上菜肴果盘。依次有什么呢?干果12盘、缕金香10种、雕花蜜饯12味、砌香咸酸12味、干肉10盘。
这都算是饭前开胃的,愿意吃你们吃点,不愿意吃一挥而就撤下去。撤完以后退席稍时休息,再次入座以后又敬献水果,有8种果盘。吃完了开始上菜,有15个下酒菜,相当于现在的冷盘小炒顿。
正菜、硬菜、上完整后,就开始上主食菜。这些菜里有荔枝、白腰子、奶茶、签三脆羹、羊舌、签萌芽、肚鲨鱼、会水母等等。
这些菜谱并没有流传下来,反正大家也看不懂,咱也没吃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武林旧事》,琳琅满目的菜肴。有些内容没有记载,都已经失传了,但是在这些菜肴里仍能看出几个动向正事儿。
正餐之前吃水果。我们现在习惯于饭后吃水果,其实根据营养学家介绍,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前吃水果是更科学更有营养的。吃完了水果开始吃冷餐就是冷盘,像酱鸭子、腌鱼干之类的,这些古代就已经有了冷盘,是佐酒用的。
菜是半主食的,从菜谱里可以得知南宋宴席上已出现了大量的海鲜和河鲜。这是上古没有的现象,之前给您说过宋太宗请客的时候只有羊肉,到了高宗赵构时期这口福就不浅了。
南宋已经到了中国南方,有河、有海、有江、有湖、海鲜、河鲜、都已经上桌了。皇帝吃的特别高兴,群臣吃的也特别满意。
但是,天一过午时(上午11点-下午1点),张俊就请宦官开始催促高宗赶紧回宫。大家说这个张俊他有几个脑袋?敢对皇帝下“逐客令”。人吃完以后可能要跟你唠唠家常、聊聊天、听听戏、唱唱曲儿、诗词歌赋、说一说人生理想什么的。怎么就不让皇上在这儿留会儿呢?其实这事儿背后另有隐情的。
宦官催了好几回高宗,只好是回去了,家人和同僚不知内情就问张俊:“天子到你家来是多大的荣耀啊,别人家那是请都请不来的。您倒好,人家皇帝还没说走呢,您却一再催促让圣驾返回”。
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张俊悄悄地回答:“ 我当然想款待皇上了,但是你们别忘了,皇帝到秦相爷府上去,那也是过了午时就走了,我能不考虑这一点吗?”。
瞧瞧,这是怕秦桧不高兴,怕秦桧说:“就你们家招待的好啊,在你们家一下呆到晚半晌,在我家过了午时就走了”,明白了吧, 张俊是担心秦桧嫉妒。
吃这么一顿饭就有这多讲究,可见,中国的餐桌文化绝不仅仅限于饭菜酒食。
说了文人苏东坡的饮食,又说了皇帝和大臣们的饮食。
下面咱们再来说说老百姓的饮食,说有一个著名人物您肯定知道。话说在徽宗宣和年间,山东清河县发生了一桩命案。这是一桩桃色杀人案,凶手名字叫“潘金莲”幕后指使者是当地“西门庆”大官人,被害者是卖炊饼的“武大郎”。
那咱们就得问了这个炊饼到底是什么饼呢?是甜味的是不是我们吃的烙饼或者说千层饼呀?还真就不是,其实这个”炊饼”就是咱们现在吃的馒头。
宋朝人把用面粉做的东西统称为饼,用火烙的叫“烧饼”,面条叫“汤饼”,而蒸的就叫“炊饼”。
那时候老百姓的主食除了粥,面食是市民最重要的日常食品。面食家族里最重要成员就是面条,就是前面咱们所说的“汤饼”。那时候如果您想吃一碗阳春面,得先跟伙计说来一碗“阳春汤饼”,宋朝以前的汤饼都是一片一片的。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刀削面,或者说“手揪面片”。
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现了细长的面条。当时人们把这个“汤饼”改口就叫面条了,而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现在的馒头,或者说包子,这是宋朝人正膳主食。当时最有名的一种馒头叫“太学馒头”,据说还是皇帝钦点过的,相传北宋神宗皇帝热衷于教育事业。
有一回,北宋神宗视察国学最高学府,视察太学时顺便查看了一下学校的伙食,食堂里当时正在供应一种“炊饼或者叫馒头”。神宗皇帝拿来品尝,说”好、色泽、口味都不错”,心情倍儿好。又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让他们吃这个挺好的。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都开始学蒸馒头,一时间就火爆京城了。除了馒头以外像烧饼油条,这些店铺都有。
咱们看《水浒传》,其实并没有记载武大郎是如何吆喝的。
我们听到的是武大郎吆喝“推饼”。这是后来电视剧给演绎的,当时小商小贩们如果真的这么吆喝,那就有些诡异了。
比方说卖烧鸡的,他不是直接说,烧鸡新出炉的烧鸡,买一赠一。而是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来招引顾客,据说这样的话才会卖得快。
那他怎么吆喝呢?他会说‘吃亏的便是我呀’,意思就是说自个儿吃大亏了,类似于现在大喇叭里放的‘清仓挥泪大甩卖、跳楼价’ 跟这个有点类似 。
但是这么喊也容易出问题,你看有这么一个卖“环饼”的,每次就吆喝‘吃亏的便是我呀’。您吆喝倒是选个适合的地儿呀,他不。当时正是皇后被废后,在“瑶华宫”居住,可这个小商贩每一次到瑶华宫前先打一声叹息,唉!然后再吆喝 ‘吃亏的便是我呀’。皇后被废你在这喊这种话,是对皇帝不满吗?所以,开封府衙役就把这个卖环饼的小商贩关押起来了。
后来,府尹大老爷把它当成政治事件一审才知道,原来就是一个吆喝的方法。
宋朝人喜欢吃面食,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喜欢吃“饼”。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汴京城,“饼”价格暴涨了一倍 ,原来卖7文钱后来涨到20文,老百姓吃不起。
抗金名将“宗泽”担任开封府尹使时,亲自带领军队对此事进行试制, 最后一算下来每张饼的成本价大概是6文钱。于是就下了一道规定说:“你们这些卖饼的,一个馒头只能卖八文钱,敢多卖斩首”, 这才平息了通货膨胀。
到了南宋人们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了,老百姓对吃的追求更上一层楼。卖饼的花样那可就多了。像菊花饼、月饼、开炉饼、肉油饼、甘露饼、韭菜饼、炊饼、烧饼、油酥饼、糖酥饼、薄脆饼、芙蓉饼、虾饼、神仙饼等等。有甜的但以“咸”的居多。
“芝麻饼”据说在汉代的时传入到中原,最初叫“胡饼”因为是西域传过来的。
东汉的汉灵帝最喜欢吃这种“芝麻饼”,于是胡饼在京师洛阳一带就流传开来了。 到唐宋时期成为民间普遍流行的面食点心,野史里记载:楚州有一个姓孙的鱼贩子,平时就是卖鱼的,人们都管他叫“孙鳗鱼”。
据说此人能预测祸福,宣和年间宋徽宗召他进宫,有一天他怀里揣着一个烧饼坐在小店当中。徽宗正好路过这儿,到大殿里烧了香,后来又到了小店。呆的时间长了宋徽宗有点饿,孙鳗鱼从怀里把这个炊饼献上来,并说:“陛下您可以吃点儿点心”,皇帝当然不敢吃,怕下毒嘛。于是徽宗皇帝没敢接孙鳗鱼的炊饼,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说:“不吃是怕以后连这炊饼,想吃也吃不上了”,宋徽宗当时也没多想。
但是到了第二年,被金兵掳走连想吃个炊饼也吃不着了。
当然,这也使宋徽宗的第九子爱吃面食的赵构当上了皇帝。
但他不喜欢吃炊饼,喜欢吃“馄饨”。今天南方人普遍喜欢吃馄饨,很多地方把馄饨也叫“云吞”。
根据宋人笔记记载:有一次御厨不小心给高宗送的馄饨肉馅儿没熟,有点儿夹生,高宗非常生气,就把这个御厨打入大理寺监狱里准备治罪。
这事儿在宫中传开了大家伙儿都吓出一身冷汗,有人替他打抱不平。有一回,高宗命令宫里的“尤玲”就是演员,表演助兴,两人演的类似于现在小品《相遇》以后,就问他您是哪年出生的呀?说我是甲子年,那您是哪年出生的呀?说我是丙子年。这个甲子和饺子是“谐音”,两人对答以后,互相指着对方说:“应该把你弄到大理寺去”,这小品演完后。高宗赵构问这是啥意思?两人就回答甲子生和饼子生,就相当于是饺子生和饼子生了,就得弄到大理寺去。
赵构一听哈哈大笑,把那个御厨就给释放了。
—— 有这么一道菜跟高宗有关系,菜名叫“宋五嫂鱼羹”。 赵构到了南方以后并不快乐,回不了故国家园,心情很沉痛。但是又无力回天,哪那干点儿什么呢?养鸽子、游西湖。
有这么一天,他乘坐龙舟到了西湖上泛舟,那时候禁卫不像后来那么森严,皇帝游湖时,普通老百姓也是泛舟湖上,这也算是“军民同乐”吧。
有一个叫’宋五嫂”的女厨子乘坐一叶扁舟在湖上贩卖自己所做的“鱼羹”。本来这个宋五嫂是东京汴梁人氏,后来金兵南下也就跑到南宋到了临安,她这么一吆喝卖“鱼羹”。赵构旁边的老太监一听,“哎哟”这是汴京口音,再仔细一瞧 ,这不是宋五嫂嘛。
曾经在东京汴梁经营“鱼羹菜馆”啊, 老太监也是悲从中来,结果被赵构发现了。问道:“你哭什么呀?”老太监把这事情原原本本一说,赵构说去弄碗鱼羹我尝尝。
宋五嫂也不认得黄家的龙舟,一瞧有人从豪华的舟艇上下来,就肯定这是个有钱人。精心地烹制了一份送到赵构舟之上,宋五嫂做小买卖快人快语,就说:“奴家本是东京汴梁人氏,是随着圣驾到这儿来的”。
太上皇赵构一听这话就感觉是他乡遇故知了,唏嘘不已。在异乡吃鱼羹、再跟宋五嫂一聊便想起当年的家乡,风土人情,相谈甚欢,前尘往事涌上心头。
于是下令赏赐她文银100两,资助宋五嫂重新开店经营。 这事儿可就不胫而走了,谁不想尝尝宋五嫂的鱼羹,一举成为了杭州的名菜,而且是流传至今。
您到杭州旅游一定得尝尝这道“鱼羹”。
话说宋朝的时还有这么一位食材是备受欢迎的,“河豚拼死吃河豚”,河豚卵巢肝脏都是有剧毒的。自古至今,想吃河豚的人不少,被河豚给杀死的人也是不少。
中国最早吃“河豚”的记录是宋代,之前没有一个解决吃河豚的好方法。后来,据说是苏东坡和那个叫“梅圣俞”的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当然这也只是传说而已。
好吧,舌尖上的宋朝今天笔者就给大家分享到这儿了。明天笔者将继续带您游览大宋朝的“时尚”和“纹身”,列位咱明儿见!
(作者:剧柏含系国家二级作家 高级书画师 高级政工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