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鑫淼
今儿笔者想着重说说大宋朝”吃”、“喝”方面的内容,咱们也随着古人喝点酒、品点茶。笔者带您重回大宋,体验宋朝的风姿百态,生活万象!
我们先来说说大宋朝饮酒和品茶 :
一场酒局赵匡胤如何让部下解除兵权养老处尊?
辛弃疾酒后真言为何会“吓”跑朋友?
“黄金易得,茶饼难求”宋朝的“茶百戏”又是什么?
话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十大酒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公元961年这场酒局,宋太祖赵匡胤大宴群臣,并不是所有的臣僚都被请来,他在宫中摆下丰盛的酒宴请来的都是像“石守信”,“王审琦”这些儿个老哥们老兄弟。
这些官员都是起兵拥戴他当皇帝给他黄袍加身的功臣,大家伙儿毫不拘束喝的是酒酣耳热。正喝到兴头上忽然赵匡胤屏蔽左右侍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几个老兄弟一瞧这是怎么回事?你都当了皇帝还叹首叹气呀?
赵匡胤看了看这些人说,去年要是没有你们帮助,我就是没有今天了,你们的功劳是描述不清的,死死生生。
大家一听赶紧表现出对这个“龙体”的关心。于是就纷纷表示,有病咱得看病,那不是有太医嘛!
这时赵匡胤又说了,其实就是心病。心病?赵匡胤解释说:“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皇帝这个位置谁不想座呀”。
这句话来得太突然,把这帮人的酒劲儿马上吓醒了七分。石守信等人诚惶诚恐赶紧拜伏在地,再三表示没有非分之想,并对天发誓永远都拥戴皇上。
赵匡胤说,你们赶紧起来吧,我哪儿是不放心你们,我放心不下的是你们手底下那帮兄弟。有朝一日你们手下的将士们贪图富贵,也把这个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恐怕都不行啊,这不跟我当年一样吗?朕且问你们:若是有一日你们的部下要给你们黄袍加身,你们怎么办呀?
这几个人一听赵匡胤是这个意思,我们这脑袋还要不要了,恐怕是保不住了吧?自己这儿受到猜忌弄不好就有杀身之祸。于是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叩首,请求赵匡胤给指条明路。
“臣等愚钝之极,从未想也没敢想过给自己黄袍加身,臣斗胆恳请陛下给臣等指一条生路吧?”大臣们哀求道。
赵匡胤看到眼里但表面上不露声色,话题一转就开始谈人生,聊理想、人生、一世草木一世秋,所图的不就是荣华富贵嘛。
你们给朝廷当牛做马贡献了大半辈子,也该好好歇息一下了。不如多买些田地、多买些歌伎、每天在家里饮酒、作乐、将来咱们还可以做儿女亲家,大家共享富贵你们看好不好啊?
各位老兄弟一听腿都软了,饮下杯中酒解下手中兵权,解下黄袍加身之忧,朕与你们永无猜疑亲如手足兄弟如何?
第二天,石守信这些大将们纷纷递交辞呈,主动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还装出特别为难的样子。你看这话是怎么说的,怎么忽然就不想干了,要告老还乡呢?哎呀,行吧。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这一杯酒开启了大宋朝300多年江山,一个国家的命运跟“酒”就结下了这么深厚的渊源。
那么,宋朝人能不喜欢这杯中之物嘛?古往今来,酒这东西得到很多人热衷。那对于文人来说手里没有兵权,就不怕喝酒亡国吗?只要不误事儿就行呗。
因此,用诗文来赞颂“酒”是东西,而饮酒风气在文人的倡导之下也越来越兴盛。魏晋名士“刘伶”,大家都知道刘伶醉酒吧,特别喜欢喝酒刘伶,一喝就是一大壶。
出门还吩咐仆人要扛上“一把锄头”,说我如果喝死了,你们就把我挖个坑埋了就行了。
还有东晋的陶渊明,他也是喜欢喝酒。当了彭泽县令以后,命令小吏们把公家的田地全部种上树,以便于酿酒。
唐朝文人圈里,酒量最好的当属是“李太白”了,李白斗酒诗百篇。宋朝的文人谁的酒量大?是海量?很多人会想到’苏东坡”。
想想也是,能跟李太白相媲美的除了苏东坡还有谁呢!
而事实上苏东坡的酒量还真不大,喝个两三杯就醉了,他自个儿也承认说:“天下之不能饮、吾在余下者”,是说,我是最不能喝的。
尽管苏东坡诗文里也经常写到酒,但是酒在他的眼睛里只是一种道具、一种调剂、 一种助兴、宋朝文人里真正喜欢喝酒酒量又特别大的,当属豪放派的“辛弃疾”。
“辛弃疾”有一首《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把自个儿酒后的这个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辛弃疾是山东济南府历城人,他出生的时候那个地界儿已经沦为金人的统治区了。他的祖父虽然做着金国的小官,但时刻不忘故国梦,一心想着将来恢复规正。
而英俊少年辛弃疾,经常随着爷爷登高远望指点河山。哪块原来是古战场?哪块儿可以成为用兵之屏障?他是了然于胸的。
后来,金主完颜亮贸然南侵被金国贵族发动政变给弄死了,金国政局出现动荡 。21岁的辛弃疾就拉起了2000人的队伍,参加了“耿京”的抗金战役,义军辛弃疾虽然说考科举时候没考中,但他饱读诗书,文采过人。
所以到了军队里是鹤立鸡群,出类拔萃。耿京派他做“书记”, 相当于他的秘书长吧,并且委派他到临安向南宋政府投诚效忠,在南宋京城临安辛弃疾受到高宗的接见。当他兴冲冲的地带着南宋政府给的委任状嘉奖令回到义军大营时,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了。
张安国想带着队伍去投靠金国,好一个辛弃疾,只带了50骁骑追上张安国亲自手刃叛徒 ,把队伍又带回到了南宋。
辛弃疾回归南宋以后,这位山东爷们却英雄毫无用武之地。 他一生主张应坚决抵抗金兵收复失地,曾经进奏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富国具体规划。可惜都没有得到采纳和施行,因为南宋的朝廷主和派占了上风 。
辛弃疾的主动请求每次都是石沉大海,官最大时也只是做到了四品“龙图阁待制”。于是,他的词里只能是写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只能是‘醉里挑灯看剑’”。
人生有这么多忧愁怎么办呢?借酒消遣,壮志难酬喝点酒吧。辛弃疾在带兵的时候有一次他老朋友叫’陈亮”来看望他,两人照例开喝,辛弃疾喝的特别猛话匣子就打开了。
滔滔不绝指点江山批评时政,说南宋定都临安是一大失策。只要把牛头山给掐住,天下勤王之师一个都别想进来。
钱塘江大堤有朝一日如果决堤,京城百姓无论贵贱都要沦为鱼虾,哪能定都临安呢?那不是一个好地方。
自个倒是说的痛快了,但是他就没琢磨琢磨对面陪您喝酒的是君子、还是还是小人呢?辛弃疾这儿说痛快了也喝痛快了,两人是抵足而眠,睡在一个房间里。
辛弃疾躺下就睡着了,而这个陈亮就开始瞎盘算:这位老兄平时话不多,今儿喝高胡言乱语,他酒醒后会不会后悔? 万一后悔了他手里可是有兵啊,会不会把我杀人了灭口呀?
于是趁着夜色偷了一匹马就跑了,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好,这不是一个彻底的小人,没有去告密。
那么,辛弃疾他们到底是喝的什么酒呢?宋朝人喝的酒主要是黄酒、药酒、白酒、和果酒。黄酒就是用大米、黄米以五谷为原材料经过蒸煮糖化,发酵压滤酿成,因为色泽是黄色的,被称为叫“黄酒”。
如果里边加了红花、紫草具有染色功能物质或者用红曲来酿造的话,这个酒的颜色可就不一样。比如说用红曲酿造的宋人称之为“红酒”。
当然这个红酒仍然是属于黄酒的一种,在江南闽浙一带特别流行,尤其是文人雅士对这种酒情有独钟。诗文称赞也是比较多的,比如《龙舟集》里称这个红酒叫“曲生曲”。
“黄酒”的等级是按照它清浊程度来划分的,酒的清浊当然是跟发酵有关,发酵时间越长口感越醇厚,储藏时间越久,酒经过沉淀以后越加清澈。
接下来再说说这个米酒,米酒就属于浊酒了。在宋代南方民间最为流行酿造方法比较简单,很多城乡家庭家里是自酿自饮。有的文人也喜欢这种原生态的酒,所谓:“浊酒一杯家万里,或者说,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种酒古人酿出来往往会含有酒糟、渣子,所以看起来会很浑浊,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或者是往里边加入石炭才能取得特别清澈的酒。这种酒被称为“清酒”。
那得是皇室或者是富贵人家能成为他们的饮品。价钱不便宜,李白曾经说:“金樽清酒斗十千”,一斗要一万钱那可是300年前唐朝的物价呀。
辛弃疾虽然抑郁不得志,但是作为起义归顺过来的人,朝廷对他还是很优待的。拿薪水买点酒喝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另外,宋代人还特别喜欢喝“果酒”,北方的像什么葡萄酒、阿里酒、枣酒。南方的荔枝酒、椰子酒、美酒等等, 葡萄酿酒在史记大宛传里就有记载。
宋朝的葡萄酒十分珍贵,大诗人陆游在诗里写道:“槁竹乾薪隔岁求,正虞雪夜客相投。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他时铁马榆关外,忆此犹当笑不休”,可见葡萄酒之名贵。
而苏轼苏东坡对“黄柑”酒却是特别喜欢,就是用柑橘酿造而成,而且是宋朝的独创。这种酒色泽鲜艳,芳香四溢,在北宋的宫廷里极受欢迎,政府专门为此举办过“黄柑宴”,
苏大学士曾应邀参加,后来在词里写道“拼沉醉金何须,蛮怕年年此际。催归晋裕大黄”等诗句,最主要的是他酒量不好,怕喝着吃力。
跟黄柑酒一样椰子酒属于宋朝南方的特产,北宋名臣“李刚”专门写过一篇《椰子主妇》。这种酒不用酒曲,而是用椰子浆自然发酵而成。
荔枝酒也是宋朝首创,它的酿造工艺跟葡萄酒类似。
宋朝人喜欢的第三类酒就是“药酒”了。现在很多人都懂泡各种药酒,往里面放入、人参、枸杞、鹿茸、甚至有的放大蝎子、大长虫、以求强身健体滋阴壮阳。
而喝“药酒”风气就是从宋朝正式开始的。药酒的做法说起来比较麻烦,要先准备好原液酒就是发酵酒。把动植物或者某种萃取物成分加入其中,通过浸泡复蒸的方法加工而成。
宋朝有这么几种药酒比较有名:一种是“羊羔酒”,这种酒本来是宫廷秘制的名酒,据说后来因为一个小太监给解密了,方子流传到民间。《东京梦华录》里有记载说“汴京羊羔酒要卖到八十一角”,就是说这酒可不便宜。
南宋时期,宋孝宗为了向退居二线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表表自个儿孝心,特地送了一批羊羔酒。当时宫廷里的美酒还有一种叫“苏合”酒,宋真宗时期太尉叫“王文正”经常生病。真宗就赐他苏合香酒一瓶儿,说你空腹饮用这是有药效的。王文正喝了一段时间大安,身体就好了上殿谢恩。宋神宗一瞧能下炕了,一高兴把这个酒方子就告诉了他。说“买一斗酒以苏合香丸一两”,让他们一块儿煮能调五脏各种疾病,偶感风寒时则饮一杯强身健体。
方子虽然有了,但是苏合香丸是南洋进贡的,大臣手里哪有?即便大臣手里有民间也得不到推广。
还有一种酒叫“提壶酒”。我们经常说那个成语《醍醐灌顶》,就是说从牛奶里提取精华提壶酒是用这个鹈鹕跟黄酒酿制而成。
据说滋阴润燥,最适合火气大的人来喝。南宋的宰相叫“贾似道”他在府中酿过一种养生药酒,名曰“长春酒”贾似道把刚酿好的长春酒配方还有酒一块儿献给了理宗皇帝。据说里边10多味中草药,宋理宗喝了这酒身体确实挺好。但国家大厦将倾一塌糊涂。
第四类就是白酒了。白酒度数比较高,在宋朝时并不多见。因为它需要把发酵好的酒再经过加热、蒸馏、而蒸馏技术是在元朝才被大范围地推广的。
所以,大家看《水浒传》里那些好汉大碗喝酒尤其是“松武”三碗不过岗,而他喝到了18碗。喝酒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酒是国家专卖,特许经营的。私自酿酒那是犯法的,到时候喝不了兜着走。
再来说说这个“品茶”。正所谓“酒壮英雄豪气、茶书贤人性情”,水浒传里酒特别多、酒气比较盛。但是,没有茶具也是比较正常的,看林冲和鲁智深依然的就是一分酒气。大碗喝酒成就了一部《水浒传》。而我们看到《水浒传》里西门庆勾引潘金莲这段的关键点就是西门庆,到王婆那儿喝点茶,2人定下计策。
书里说王婆儿浓浓沏了两碗“姜茶”放在桌上,说道;“老身还是给你弄两碗浓‘姜茶’喝吧”。当然我们说小说里所喝的茶可不是现在我们喝的纯茶,而是加入了盐、姜、葱、香菜、青豆、花瓣、樱桃等各种佐料。
这算是家味儿茶,喝茶的习惯中国人从周朝就开始了。《尔雅》这本古老字典里就有记载,你看咱们现在怎样喝茶呢?把茶叶放到茶壶里或者放到茶杯里,用水冲泡着喝。
但是古人喝茶没这么简单,不但是泡法不同有的用剪、有的用煮,而且往茶叶里加作料。
唐朝时茶都是咸味的,到了宋朝还是如此,皇帝喝的御用茶一般要加“龙脑香”增加香味。毕竟茶叶那时候喝有点苦味,那就给你调剂一下吧。
苏东坡在文章曾写道:“茶得盐、不苦而甜”,为什么放盐呢?就是把苦味杀一杀。宋朝的茶叶以“团茶”和“饼茶”,就是这种紧压茶为主,类似于现代人喝的普洱。
宋朝当然也有散茶,但散茶就不是什么好茶,有点类似于那个“毛遂”,就是一些碎茶沫子。
进贡给皇家饮用的茶都是饼茶,事先把茶叶捣碎后加上“龙脑香”,再用模子给他压制成饼形,称之为“团茶”。
“模”子上有不同图案,也有不同的形状,进贡给皇家的茶上面“雕龙画凤”。 这种茶又叫“龙团”或者叫“凤饼”,大概是有4片或是6片儿,二两八个饼盒为一斤。因为宋朝是十六两为一斤。
您看,古人做茶跟咱们现在做“冰皮月饼”差不多,都得带模具,那时候是块儿茶最好进奉给皇帝,茶一般都是御用的,这些茶叶来自于福建建安附近的凤凰山麓。称之为“建安贡茶”。
北宋初年“建安茶”产量不是很多,到了元朝建安茶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8000斤。
到宋徽宗也就是宣和年间已增加到47000斤。即便如此物以稀为贵价格仍然是不便宜,当时要买一斤“建安茶”二两黄金。各位:那可是黄金呀。咱们现在喝的极品茶“洞顶乌龙”想来也不过如此,所以当时人们认为“黄金易得,茶饼难求”。
除了“建安产贡茶”以外,各地都有各地的名茶。什么“双井茶”、“蒙顶茶”、“洞庭山茶”、“六安茶”、“天台茶” 等等好几百种。
黄庭坚是江西人,他在诗文里是力推江西产的“双井茶”,曾经把家乡的茶叶送给好朋友苏轼。陆游”是绍兴人他的诗里描写就是盛赞家乡的“日铸茶”。陆游一生写茶的诗有300多首,也是历代诗人当中写茶最多的。
饮茶风气在宋代十分的盛行,文人学士品茶玩味儿,妙趣横生,把饮茶当成一种艺术,在幽静舒适的环境里赏花吟诗,听琴品茶,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既然喝茶已经上升到了艺术高度,那自然讲究就非常多了。宋朝人品茶不仅要观色、选水、沉香、品味,还从茶具方面要进行多方位的考量。
什么叫观色呢?就是观察茶叶的色泽,看看是老了还是嫩呢,那时候强调茶色贵白,茶越白越好,强调茶的白色用的茶杯就喜欢用黑色。
“选水”自然是以清辙甘洁为美,宋朝人认为茶水以泉水为上,井水次之,江河水又次之,地下水那不就是井水吗 。
泉水当中尤以“惠山泉”为第一,宋人甚至不远千里把惠山泉水运到东京汴梁,用细沙淋过杂味儿,价格特别高,水能当礼品。有了好茶好水接下来一“泡”就可以闻香了, 闻了茶的香味就可以品茶的味道,还得配上好的茶具。
现在咱们喝茶用玻璃杯、陶瓷杯,宋朝人喝茶如同喝酒一样喜欢用那种比较浅的碗。大家伙这么喜欢慢慢就发展出“斗茶”。
宋代的“斗茶”是源于制茶的评级,然后在文人当中就流行开了,在民间市井当中也流传开来,全国上下斗茶成风。 咱们看有一幅画里面就是市井斗茶的情形,老人、妇女、儿童、都带着各自的器皿一边品尝一边夸耀自个儿的茶好,这就叫“斗茶”。
宋人还发明了一种喝茶的游戏称为叫“茶百戏”,也叫“分茶”。什么意思呢?就是类似于现在咖啡上图案一样, 宋朝人改良了冲茶的方法。在搅拌之后茶汤的纹形成不同物像,有的像花朵,有的像小虫子,有的像狮子老虎,有的像鸡变幻无穷。然后不一会儿图案又没了,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当时有一个叫“福全”的和尚,练得一手绝佳的茶百戏,能在茶里点换出一句诗来。如果同时点四杯茶就是绝句一首,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登门求访者络绎不绝。
我可以不喝、让我瞧瞧就行。这哪是“茶百戏”这不是魔术?这哪是魔术?这不是法术嘛。
所以茶跟酒一样在懂生活、会生活的宋朝人那儿透出了诗意、透出了人情味儿。
好,关于喝酒、喝茶内容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儿了,明天(大年初六)笔者会和广大读者一起分享“舌尖上”的大宋朝。明儿见 !
(作者:剧柏含系国家二级作家 高级书画师 高级政工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