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苏东坡,不仅是因为他的词作天下一绝,更因为他的乐观与豁达。苏东坡的一生,起起落落,屡遭贬谪,漂泊不定。然而即便身陷逆境,苏东坡却总能在满目疮痍的日子里挑出快乐,将他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诗和远方。
我们读他的诗,看他的字,听他的故事。他的乐观与豁达,总能令我们在焦虑时获得些许释然。
壹
“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
公元1056年,宋朝的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自己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前去汴京参加科考。
第二年,苏东坡以初试第二、殿试第二的优异成绩,步入朝堂。那时的他,年少才高,正是春风得意时,所有的愿景和抱负都写在脸上。
公元1071年,苏东坡带着家眷,到杭州任通判。杭州的湖光山色、清风池馆,使苏东坡心旷神怡。
然而,由于“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检举揭发了,他先是一怔,然后不无调侃地说:“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
但是苏东坡很快就笑不出来了,他被关入御史台。根据苏东坡后来在诗中的记述,他在御史台的监狱,实际上就是一口百尺深井,面积不大,一伸手,就可触到它粗糙的墙壁,他只能蜷起身,坐在它的底部,视线只能向上,遥望那方高高在上的天窗。这不仅是一种身体虐待,更是一种精神的折磨。
苏东坡踏着残雪走出监狱,是在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旧历除夕之前。到这一天,他已在这里被折磨了一百三十天,又即将贬官黄州。
既然性命保住了,照理说苏东坡该韬光养晦,可他偏不,在出狱当天就提笔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诗: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余投檄向江西。
“少年鸡”,指的是唐代长安城里的斗鸡高手贾昌,少年时因斗鸡而得到大唐天子的喜爱,实际上是暗骂朝廷里的谄媚小人。
后来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这个地方于苏东坡,是一生贬谪放逐之路的开始,也是生命灵魂升华的开始。
贰
超然自适的乐天派
在黄州的这一段时期,是苏东坡最可爱之时,因为他自食其力谋生活。换个角度看,也是苏东坡从高处跌入低谷的心境转变。
公元1080年,苏东坡被贬谪黄州,任职黄州团练副使。曾为朝中重臣,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责。如果换了一个人,即使不绝望心死,恐怕也会沮丧沉沦,但苏东坡却以乐观、平静的心态,接受了他严苛的命运。
他带着一家老小,风尘仆仆来到黄州,微薄的工资,完全养活不了一家人,只好去求见黄州太守,太守刚好也是苏东坡的粉丝,便将东门土坡50亩荒地给他使用。那是一块贫瘠荒芜的山坡,满是荆棘瓦砾,但生计所迫,他也管不了那么多,脱去了青衫长袍,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便马不停蹄地筑水坝、建鱼池、移菜苗,又从四川老家托人寻菜种。
这片荒地,在苏东坡的双手下,被改造成有稻田麦田、桑林果园的小农场,他在终日辛勤的劳作中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快乐,索性自封为“东坡居士”。一个崭新的苏东坡在黄州诞生了,在人生陷入低谷时,他反而收获了来自生活细微的美好,并酿成了当下和未来的快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苏东坡的诗中可以看出,在黄州,苏东坡没有在被贬中悲郁消沉,反而越来越享受生活的快乐。饱经折磨的流放之路,成全了他的才情和旷达。人生海海,我们亦需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以豁达穿风雨,以趣味生情味,以善良渡己身,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叁
半生漂泊,不畏孤寂
公元1094年,苏东坡以“讥讪先朝”的罪名再贬惠州。古人一提起惠州,总会不寒而栗。清朝以前,那里人烟稀少,气候炎热,还常有猛兽出没,无人愿意前往。可恶劣的环境,并未阻碍苏东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为阳光充足,这里一年到头甜瓜香果不断。苏东坡不仅尝遍了当地的荔枝、龙眼、杨梅、柑橘,还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经典诗篇。在他人眼中,岭南是烟瘴之地;而在苏东坡眼中,这里却为世外桃源。
公元1097年,年过六旬的苏东坡再被贬至儋州。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古时的海南,是一个穷苦孤岛,他索性带上一副棺材前往。
贬谪岭南儋州时期,苏东坡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的日子,但是再困苦的生活也没有压垮他,反而使他更加乐观、旷达。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他还庆幸没有岭南的瘴气:“唯有一幸,无甚瘴也。”
在这里,他帮助疗救百姓疾病,带领他们弃旧习、务农桑,开辟学府、讲学明道,在海南的文化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东坡北归后,弟子姜唐佐参加科考,成了儋州一百多年来第一位举人。苏东坡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乐观和勤奋才是抵抗厄运的良方。
《菜根谭》有言:“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乐观豁达是苏东坡一生最宝贵的遗产,那是他历经沉浮后对命运的释然。
回看苏东坡人生的六十四载,入世出世,起起伏伏,我们总会为他历经的坎坷与不幸,扼腕叹息。但翻开他的诗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似乎又只看到“豁达”与“气魄”。正是他性格里蕴藏着难得的气度襟怀,才为一代又一代国人提供了最深的精神抚慰。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人民文学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十点阅读微信公众号、古诗文网、封面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