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的标题,最早我把它用于我的那本五月天传记,繁体中文版的序言标题,即《五月天注我,我注五月天》——如果把五月天类比于六经这事儿会引发部分人讪笑,那类比鲍勃·迪伦,肯定没有人有意见了吧?
2016年,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17年,广西师大新民说推出了《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并以“薯片装”作为营销噱头。趁着诺奖的劲儿,据说首批上市便卖了3000多套,以一套八本来计,则是24000本,这算得上是一个颇为可观的数字。尽管迪伦的经典性毋庸置疑,但在中国,顶多只有一句How many roads,或是在电影《出走的决心》的片头猛地看到英文片名竟为Like A Rolling Stone,让迪伦粉之我虎躯一震。此时的我依然等候着甜茶主演之A Complete Unknown何日有资源,美国贺岁档与我无缘。不料先来的竟是李皖老师的重译版,《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20)》,也是迪伦版权来到中信之后,继《狼蛛》试水后的又一力作。
(全家福。摆在最前面的,BOB DYLAN封面字样的,便是本次中信的最新版)
关于迪伦的诗和歌之价值,不再此赘述。2017年的版本,算得上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开眼看世界,哪怕此前我自诩为对迪伦的专辑有系统性的、点线面的聆听学习,但首批3000套(包括我在内)的诗歌集,让迪伦从音乐文本剥离至纯文本,又再一次让我重新凝视新锐诺奖得主的文学性。如果李皖在后记所说,在他心目中,迪伦就是最好的诗人,不是诗人歌手,就是诗人。
但,那个版本毕竟是合译版——这么说也不准确,应该是各自翻译,最终合集,更像是各位译者心目中对于迪伦的cover之合集。尽管迪伦以可能性著称,多人合译也能如多棱镜一般折射不同解读角度,毕竟西川、陈黎、陈震、马芳就是不一样,包括对于读者的我,也会在阅读时觉得,“诶,怎么会这么翻呢,这不对啊”。李皖坦言这一此个人重译是对此前译者同行的冒犯,但确实也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我相信李皖老师的本意,绝非是想着“没有人比我更懂迪伦”,他也无意去抢夺迪伦的简体中文坐标,只是出于他作为迪伦听众的本能:迪伦注我,我注迪伦。
迪伦的诗歌集,或曰歌词集,确实是特殊的文本。尽管小众,也因为小众,在2017年全套中译本出来之前,我们已能在网路上找到大量的、各式各样版本的《像一块滚石》、《荒芜街》、《暴雨将至》等。因此,2017之合译本,尽管是第一次正式的官方出版物,却并没有成为公共文本。我的意思是,迪伦是属于每一个热爱迪伦的人的。但凡是真正喜欢迪伦的人,都不会局限于中文世界贫瘠的、不知道被嚼过多少次的烟屁股。无论是从浩瀚的英文世界,或是最简单的——直接从迪伦的文本里面溯源,因而每一个迪伦的听众都是迪伦的译者与注者。在迪伦的世界里,并不存在译者的比较,就像我们在讨论影响迪伦毕生的Moby Dick那样,比较罗山川、成时、曹庸之不同译著的高下不同,李皖的重译和出版,一方面是自2017年迪伦作为诺奖得主之“传声筒”和“昭告天下”之功能,从文化科普转向了审美浸淫。哪怕我在翻阅李皖老师的全译本时,我也会发出“诶,怎么会这么翻呢”的想法,但迪伦从来不在乎注释者本身的合法性,“僭越”这一词发生在迪伦身上本就可笑得一逼。在迪伦的世界里,每一位读者和听众都会涌起对其价值重估的冲动,每一个从迪伦身上汲取养分的人都想要延展这一份经典(音乐)文本的生命力。这也印证了迪伦为何要在诺奖致奖词上,并没有去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心得,反倒是没头没尾地讲述《奥德赛》、《白鲸》、《西线无战事》,他只是不停强调自己的作品中始终在讨论着和这些经典同样的主旨,因为经典就是会激发起凝视者的创作欲。而迪伦自己,也成为了经典本身。这也有了李皖这一次的重译本。
装帧设计上,这一次中信版本保持了小开本,一套10册,并比此前的广西师大版补足了2020年的Rough and Rowdy Ways。广西师大后来出了一套三册的精装合订本,硬皮,确实很适合收藏,但翻看起来其实并不便,还是小小的、薄薄一本,更方便阅读。重注迪伦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也正在读着Greil Marcus的Like a Rolling Stone: Bob Dylan at the Crossroads (2005),把它当做英语学习教材来读,边读边记里头的单词,虽然费劲但真正读下来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Greil Marcus甚至包括迪伦会这么在乎audience。
走过路过,借个火。关于迪伦的文本,我还推荐这本书:Bob Dylan: All the Songs — the Story Behind Every Track by by Philippe Margotin & Jean-Michel Guesdon,简体中文版本由杨全强老师策划,名为《鲍勃·迪伦的歌:492首歌背后的故事》。这本700页的大部头,交代了迪伦每首歌的录制与创作背景,一直到Shadows in The Night(2015),虽然介绍不算深入,但确实是极好的、按图索骥式的工具书。
诶,我总是一天到晚的鲍勃·迪伦,你看我有研究个毛线出来没有。
很好,内功,不需要秀出来发xiaohong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