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探讨的依旧是关于军队干部自主择业的事宜,因为我西藏的战友,符合自主择业条件的,大多数都是选择了自主择业。我这里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自主择业政策已然成为历史,别再去干扰那将近 30 万的自主择业人员。
熟悉的战友都知道,自主择业政策历经整整 20 年,大约有 26 至 30 万人选择了自主择业。该政策于 2001 年施行,2021 年结束。2021 年,众多战友都知晓,当年退役军人保障法施行,施行了 20 年的军队干部自主择业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在此之前,很多战友都关注自主择业政策,但自 2021 年保障法施行后,取而代之的是逐月领取退役金的安置模式。虽说每月也是领取退役金,可它与自主择业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自主择业政策从大的方向看,属于市场化安置。因为不安排工作,但每个月能领取退役金。随着逐月领取退役金政策的出台,自主择业政策宣告终结。有将近 30 万人符合条件的战友选择了自主择业。这一数据规模庞大,在 2001 年至 2020 年同期的军转干部中,选择自主择业的占计划分配军转干部总数的 28.6%。此数据源自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统计。
而且就选择自主择业的人员对象而言,新疆、西藏地区由于工资基数相对较高,选择自主择业的人员较多。即便在北京、成都、西安等军队驻地较为集中的城市,也有自主择业的战友。比如我有一位北京的军校同学,就选择了自主择业。在某段时期,一些城市选择自主择业的人员甚至超过 50%,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选择自主择业政策的比例甚至超过 70%。
当然,从 20 年的自主择业政策实施情况来看,自主择业干部的退役金与现役军人工资调整存在一定差距,并未完全挂钩。有战友统计过相关数据,称 2001 年自主择业干部退役金约为当地公务员收入的 1.5 倍,到 2020 年已降至 0.8 倍以下。可见,从 1.5 倍降至 0.8 倍以下,退役金与公务员的收入相比,差距颇为明显。此数据源于《中国退役军人发展报告》测算。
不过,正如许多战友所言,无论是转业计划分配,还是市场配置的逐月领取退役金,亦或是自主择业,都是个人的选择。在自主择业干部当中,成功人士为数不少。截至 2020 年,全国自主择业干部创办企业超过 5 万家,带动就业超 100 万人,成果显著。我有一个西藏的同事,副团自主择业,回重庆老家种植高产良种水稻,也干得风生水起。
虽然自主择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后,每月有固定的退役金,然而退役金对于整个家庭的开销而言,个人够用,但仍需继续增加收入。因此,个人创业或者打工的情况较为普遍。尤其是部分自主择业干部,退役金调整机制与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工资的增长未完全同步。以副师级干部为例,2020 年退役金为每月 9000 元,而同期同职级的公务员收入已达 1.3 万元。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压力。
还有一点值得大家关注,即社会融入的难题。部分自主择业的战友存在转型失败的问题。据某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调研显示,约 20%的自主择业干部因创业失败或就业困难,陷入二次择业的焦虑。
总之,自主择业政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无论如何,自主择业干部可终身领取退役金,这是好事,但在与社会的融入、交流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过,20 年间将近 30 万自主择业人员,未来人数固定,财政开支也已锁定,因而未来不必再提及自主择业政策,相信自主人的待遇也会相对稳定,逐月领取退役金将成为大家的重要选择。
(西藏正营职复员战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