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维系着情感血脉,维系着文化传承。在这个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传统节日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我为家乡代言”专栏,呈现记者返乡时所感受到的家乡的美好。
近年来,认识不少新朋友,身在他乡,经常有朋友问我“你是哪里人”,当我将“淄博”二字脱口而出时,总会听到一声声惊讶与感叹——“原来你是淄博人!”“淄博烧烤很好吃,我之前去过。”“我也是山东人,咱们是老乡!”淄博成了“网红城市”,我的乡愁也常在这一声声感叹中,油然而生。
想起淄博,就想到我的奶奶。 小时候我的写作对象经常是她:一位吃苦耐劳的妇女,一位慈祥善良的长辈。 今年过年回家,我问奶奶,“如果写篇文章介绍淄博的年,您觉得应该说点什么?”“那可以说说‘蒲松龄’和‘玩十五’。”奶奶回答。这确实也是我 对“淄博年”最深的印象 。
“玩十五”的舞狮队
我是奶奶带大的。每到过年前,奶奶就会和一群奶奶一起,为“玩十五”排练。所谓“玩十五”就是正月十五那天,各个街镇的文艺骨干穿上各色服装,一起走到大街上,舞起衣袖,敲锣打鼓,与市民朋友们共度元宵。“舞剑”“舞狮”“锣鼓”“太极拳”“腰鼓”“小毛驴”……奶奶们仿佛样样精通,他们中年纪小的五十岁有余,年长的有六七十岁,但不管多大岁数,在那天都像个小姑娘。
“玩十五”,淄博人的记忆
正月十五一早,奶奶就去点位上集合,作为观众的我,就在家里跟爸妈一起看电视上的“玩十五”直播,远景近景、画面交错,我们在电视前仔细寻找着奶奶的身影,当我们“捕捉”到她的那一刻,过年的兴奋情绪就到了最高点。
奶奶“玩十五”排练的地方就在“蒲松龄”。我们当地人总喜欢把蒲家村、蒲松龄故居、聊斋城和它们周围的地方统称作“蒲松龄”。我小学就读于松龄小学,家里人会说我在“蒲松龄”上学;过年去聊斋城看花灯,大家会说去“蒲松龄”看灯……蒲老先生的名字仿佛是淄博人心中一个特别的存在,这里的小孩子一出生,就会知道蒲松龄和他的故事。
“柳泉”古井
奶奶们排练的地方,就在当年蒲松龄老先生讲故事的“柳泉”旁,井水的泉眼被保护得很好,奶奶们排练,我就坐在“柳泉”旁。她们的一招一式都很好看,连续两三个小时的节目各有花样。
排练间隙,奶奶与我在“柳泉”旁
排练间隙,奶奶们会过来跟我说话,游人、行人路过,大家也会相互攀谈,据说沿着柳泉往前走的这一条小路,是清代的一条驿道,蒲松龄也是坐在这里跟往来的人们喝茶聊天,而后写出了《聊斋志异》的故事。
记忆中,淄博的奶奶们总是很热情,奶奶们夸孩子也仿佛有一套统一的语言系统, “呦,这是王若曦吗,都长这么大了,你看她这个头、这模样,真是跟他姑姑一模一样。”“小时候坐在她奶奶的小车上,才那么一点儿,转眼就成大孩子了,真好啊。”她们的脸上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口中总是喜爱和关照,你在她们眼里,永远是个孩子,她们也仿佛一直是记忆中奶奶们的模样。
奶奶们当年的合照
2025年,是我离开家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淄博的变化真是大。淄博“火了”以后,这两年回家的高铁票也越来越难买了。十年间,淄博给人的印象从“煤矿、陶瓷、重工业”变成了“齐都、蓝天、烧烤炉”,“鲁C”一路改革、创新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春天,我也从小孩子变成了一名记者。
“这是聊斋主题的鬼屋,我和你妈年轻的时候进来过,现在重新装修了,应该还是很吓人,咱们进去都小心点。”今年回家,再次坐在“蒲松龄”的水井旁,我发现聊斋城换了新颜。
聊斋城的主题花灯“聊斋志异”
“我和你爸谈恋爱的时候就在聊斋宫的‘龙宫’里照了一张相,今年重修了,你再给我们照一张。”蓝色的灯光里,爸爸妈妈悄然老去 。
时隔多年,爸妈再次来“龙宫”合影
每当有人问我淄博在山东的哪个位置,我总会回答“在鲁中山区与平原的交接处,是山东地理坐标的中心位置。”而当我到上海闵行工作时,发现闵行在上海的位置也是一样。“把上海地图上下对折,两线的交汇点就在莘庄,闵行区在上海地图的中心。”同事们跟我讲。
作为闵行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我跑了闵行许多地方。在闵行博物馆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博观展热潮,在江川路街道的河东小区见证了“ 人民议事”的细节与具象,在进博会、文博会见证了最前沿的发展热点,在马桥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两个地图上的“中心点”,牵起了一条家与家的连线。 老家是乡愁,新家是崭新的梦想。
记者:王若曦
初审:赵若楠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