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园外景。记者 胡凌云 通讯员 王英浩 摄
敢立潮头争首渡,勇挥巨笔绘新篇。
“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给予殷殷嘱托。
一年来,天津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稳增长的步伐铿锵有力,抓创新的举措果敢坚定,育动能的成效令人瞩目。
回望这一年,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较2023年加快0.9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3.0%和3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4%和17.4%,创造了近年来最好成绩。
科技创新 激活发展动能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必须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一年来,天津激发天开园创新“策源力”,天开园形成创新集聚优势,创新之花绽放。截至1月15日,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累计注册企业超过2700家,企业累计获得投资超过9亿元、贷款超过8亿元,实现了“从0到1”“从1到N”的突破和转变。
如果说盘活楼宇是天开园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的第一步,那么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则是天开园向“增量空间”要“硬核价值”的关键所在。
一年来,一项项政策法规、一场场前沿活动如同一朵朵创新之花,在天开园遍地开放、天天开放:我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版支持政策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天津市促进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展条例》在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全票通过,为天开园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天开园举办,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天开科创专板正式启动,以金融“活水”灌溉科创“新苗”……
一年来,天开园一流园区建设进入新阶段,主动承接北京等创新成果,实现多项“领域第一”,全球首条先进微纳米功能粉体智造生产线正式投产,全球首次实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吨级量产,全国首张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证成功获批。永续新材料、佰鸟纵横等17家核心区孵化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
除了为创新创业补充“气血”,天开园的“筋骨”也在不断强壮。无论是脑机科学等未来产业方面备受瞩目的华苑园、以低空经济产业见长的东丽园,还是主打数字经济产业的河西园、聚焦大模型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和平园,天开园的一次次扩容,就是一次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建新群”“加好友”。
科创“一粒种”,催生发展“一片林”。目前,天开园已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脑机工程等领域形成创新集聚优势,为全市向科技创新要动力提供强力支撑。
天开园蓬勃发展的景象无疑是天津竞逐新质生产力赛道的一个缩影。
一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天津中心实体化运行,中心本部和天津中心在津布局26个功能平台,聚焦光电芯片、人形机器人关节等领域突破颠覆性技术、加速成果落地转化。“京津研发、区域转化”格局加快形成,联合发布成果供给、技术需求、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基地“三张清单”,上线“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与京冀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5%。
一年来,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效。天津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高校绘制成果转化“明白纸”、推进“一站式”服务;南开大学技术转移与科创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力度持续增强;天津大学探索多种作价投资形式、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天津理工大学近千项知识产权单列管理、超200项实现快速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67.85%,全市高校在津落地转化成果超2100项、同比增长14.47%。认定首批4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类服务平台,新建9家行业概念验证平台、总数达34家,累计培育技术转移机构243家、技术经理人1420人,增幅均超10%。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增长超过10%。
一年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实验室体系效能持续提升,新增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7家,产出生物型人工血管等一批具备产业化前景的关键技术,突破“空间太阳电池”等一批原创性成果,有力支撑“嫦娥”“北斗”等国之重器;6家海河实验室推进“从0到1”的原创突破和“从1到N”的成果转化产业化;市级重点实验室总数达403家,实现12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海河实验室为支撑,市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天津特色实验室体系加快完善。
一年来,全市上下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奋发笃行的强劲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产业焕新 壮大发展引擎
没有前沿技术突破,难显“新”的动力;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遑论“质”的成色。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坚持以产业焕新带动科技创新、支撑城市更新,以做优增量推动盘活存量、有效提升质量,全面提升产业科技能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动力。
一年来,天津加快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焕新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拓宽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的“握手通道”,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和部级创新平台达到236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58%,产生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启动首批17家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建设,累计创建8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位列全国重点城市前三,打造12家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现代中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揭牌运营。
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强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项,其中16项出自集成电路化学抛光装备等工业领域,CAR-T细胞药物、氧化镓半导体材料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涌现。飞腾芯片销量突破1000万片,出货量居国内信创市场第一,海光DCU(深度计算处理器)与国内大模型全面适配,朗誉机器人屡创AGV(自动导引运输车)载重世界纪录,加速向1000吨大关迈进。
产业链安全水平不断加固。深度融入国家重点产业链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部署,聚力打造一批“杀手锏”技术。完善“链长+链主”双牵引机制,聚焦信创、集成电路等12条重点产业链,遴选认定首批95家市级链主。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指导链主企业开展需求发布、以商招商,加快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强化产业链撮合对接,市区两级累计组织产业链撮合对接活动427场,促成合作成果500余项。
只有紧紧跟踪并把握科技前沿变化,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智能化转型是其中的“必选项”。
一年来,人工智能赋能持续强化。持续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自动驾驶、智能无人机、智能中医诊疗等10个项目在国家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中胜出,培育遴选38个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44个工业领域垂类模型、11个工业领域数据要素集,带动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等新应用新业态持续涌现。
一年来,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8万个,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目标,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5G全覆盖,启动双万兆试点城市建设,新开通5G-A基站超2000个,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培育中汽数据、新天钢等4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国家级5G全连接工厂14家,位列直辖市第二。
一年来,产业数字转型深入推进。滨海新区、武清区先后获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启动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专项,新增100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累计达到400家;成立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精益智能制造促进中心等服务平台,新增3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累计达到10个,数字化转型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焕新,过去一年在津沽大地上,都可谓“热辣滚烫”、欣欣向荣。事实证明,天津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焕新、以产业焕新倒逼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大有可为、前途广阔。
优化体系 夯实产业根基
大厦之成,非一日之功。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体系和结构的优化与完善。
统筹抓好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一体推动“旧”产业活力再造与“新”产业动能迸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课题。
天津规上工业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构建起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3大优势产业为支撑,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4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1+3+4”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电路等12条重点产业链。2024年,全市在链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2.1%,比2023年底提高2.3个百分点,信创、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车联网等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有力支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拥有丰富科教资源,一手好牌就是一把胜券。发挥优势,乘势而起,天津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推进规模化聚集,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凯莱英核酸园加快建设。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发展,航天五院商业卫星、光启技术超材料等项目落户,空客二线项目加快建设,云遥气象星座30颗卫星实现组网,长征系列火箭为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提供坚强运力保障。
优势产业持续升级——绿色石化产业“压舱石”作用显现,南港120万吨乙烯等项目建成投产,天诚甘氨酸、恒河碳五碳九、新和成尼龙新材料等下游化工新材料项目落地建设,绿色石化科创中心正式揭牌,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初具规模。汽车产业加速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一汽大众探岳L、一汽丰田bZ3C等新车型实现量产,长城汽车DE新平台落地,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测试道路1768公里。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增效,特变电工智慧产业园、中海油智能制造基地二期、SMC二期等优质项目加快建设。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冶金产业打造11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轻工产业实施工业老字号老品牌“15+8+N”一品一策振兴行动,雅迪高端电动车生产研发基地、临港利达粮油五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津”字招牌持续擦亮。
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印发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方案,启动创建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5个项目入围工信部未来产业揭榜任务,合源生物、云圣智能、菲特检测等一批未来领域优质企业加速成长。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以“绿”为底、向“新”发力,天津在向“新”向“绿”中越走越坚实。
一年来,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创新开展零碳工厂试点,联想科技等11家工厂纳入培育范围;5家企业入围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加快绿电市场建设,年度交易量同比增长1.7倍。
一年来,推动资源利用循环化转型。加强工业综合利用,4家企业入围国家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累计达到34家;推动重点行业能效水效对标达标,5家单位入选国家能效水效“领跑者”;全年主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保持全国领先。
一年来,推动生产制造绿色化转型。新增40家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累计达到243家,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南港首次晋级“全国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30强……
潮平海天阔,奋进正当时。新的一年,天津广大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继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以定力抓机遇,化优势为胜势,一定能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