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 8 月 21 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人声鼎沸,邓小平同志的一场 “记者招待会” 在此举行。
来自意大利的女记者奥利阿娜・法拉奇,她是 20 世纪叱咤风云的世界新闻采访者,素有 “世界政治采访之母” 的称号。她的采访风格犀利尖锐。
在采访邓小平之前,她刚刚采访完基辛格、霍梅尼等一大批著名政治家,结果那些政治家不是在采访中愤怒失言,就是陷入了尴尬。这次,她也将采访目标瞄准了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
法拉奇对于这次采访十分有信心,她相信能从中国领导人那里套出得以轰动全球的 “大新闻”。
但是,在这场注定要影响整个世界的舆论行动中,法拉奇并未参与那场盛大的记者招待会,而是在采访结束后,向中国外交部请求关于邓小平同志的一次专访,我国欣然接受了她的请求。
当小平同志第一次看到这位赫赫有名的外国女记者后,率先伸出了自己的右手,非常谦逊地说道:“非常欢迎世界第一的记者来中国进行采访。”
随后两人又进行了简短的寒暄,当邓小平邀请法拉奇一同入列的时候,法拉奇提出了一个令在场人员十分意外的请求,她希望邓小平将一些跟随人员撤掉,因为这些人员会对她的采访产生干扰。
邓小平毫不犹豫地便答应了她的请求,十几分钟之内,大批人员全部撤出大厅,现场仅剩下了邓小平、翻译人员、随行记录员以及新闻司司长四个人。
采访正式开始,原本轻松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了起来,前面还笑脸盈盈的法拉奇一瞬间突然严肃了,因为她接下来的问题,都是围绕着关于毛主席展开的。
法拉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几乎没绕几个弯子,十分单刀直入,她说道:“邓先生,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确实和之前大不一样了。不仅不再用粮油粮票了,也很少穿蓝制服了。不仅如此,连毛主席的画像和标语也在无形之中减少了很多。……那么以后,你们还会保留天安门上这副毛主席的画像吗?”
法拉奇的话音刚落,大厅内的氛围瞬间凝固到了极点,翻译人员头上冒出来细细密密的冷汗,正不知如何开口时,只听见邓小平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地回答道:“永远要保留下去!”
邓小平指出,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他引导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他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人,不管是现在还是后世,中国人民都会永远崇敬着他。
在后续的采访中,法拉奇又抛出了那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毛主席还在,会怎样看待改革开放?”
面对这一问题,邓公自信且霸气地回应:“毛主席是最了解中国国情的人,他的思想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如果他还在,看到国家的发展现状,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他一定会支持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契合中国国情、顺应人民利益的正确抉择,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邓公的这一回应,深刻体现了他对毛主席思想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
毛主席一生都在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他所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与建设成就的关键法宝。
邓公深知,改革开放正是在毛主席思想的深厚根基上,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与中国实际情况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持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推动中国阔步前行。
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考与探索,最早可追溯至 1962 年。彼时,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这番论述,充分彰显了邓公反对教条主义,坚持从生产力发展实际与人民意愿出发,灵活选择和调整生产关系模式的务实态度。尽管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些想法未能得到广泛采纳,但却为日后的改革开放悄然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1975 年初,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支持下,邓小平同志全面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期间,他围绕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这一核心任务,展开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
这一整顿举措,已然具备了 “改革开放” 的雏形,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后来党粉碎 “阴谋集团”,顺利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邓公后来回忆道:“说到改革,其实在 1974 年到 1975 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
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如同一束强光,为改革开放驱散了思想上的迷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先导。
同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自此踏上了这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伟大征程。
1982 年,邓公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一重大命题,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清晰方向。
1992 年初,基于对党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次谈话从理论高度深刻解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诸多重大问题,有力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