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常说“高手在民间”,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古今以来都有字因人贵一说,但在清中期邓石如和高垲这两位虽未在官场得意,却在书法圈中成就了非凡大家。邓石如以篆隶闻名,而高垲则是当之无愧的楷书大师。
高垲,字子才,号爽泉,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出生于浙江仁和的书香门第、收藏之家。他自幼便与书法结缘,三四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启了书法学习之路。
凭借着出色的书法造诣和深厚的学问,他甚至获得了举子功名,成为当时的 “免试生”。然而,高垲对官场并无兴趣,毅然放弃了为官之路,专心研习书法。
他尊崇浙派的书法风格,从欧阳询、褚遂良的书法中学起,短短数年就声名远扬于江浙一带。嘉庆年间,阮元担任浙江巡抚时,邀请高垲校对金石文字。
《薛氏钟鼎款识》里的释文和考证,都出自高垲之手,而且他还亲手抄录了薛氏钟鼎识的跋并刊印发行。大江南北那些有名的碑刻,很多都是由他书写的。
他所处的时代是以馆阁体为官方字体的年代,这种书体最注重规范、整齐,却也容易陷入刻板、僵化的困境。从而也是每位想考取功名不可不学的字体,但高垲并不随波逐流,他潜心钻研,他的楷书最大的特点是就“古朴灵动”,可以清晰的看到唐楷的身影。
高垲的传世墨迹《滕王阁序》,更是他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被誉为 “史上最美《滕王阁》”。这部作品纵 28 厘米、横 328 厘米,单字大小约 3.3 厘米。
在笔法上,高垲取法褚遂良、欧阳询、李邕等人,起笔尖锋而入,笔尖落纸后巧妙地进行衄挫、回锋、使转等动作,行笔以中锋为主,书写节奏不疾不徐、自然稳健。
其笔画遒劲挺拔,轻重、粗细变化均匀,楷中蕴含行书笔意,流畅婉转,一气呵成,点画之间起收、衔接自然流畅,毫无迟滞和败笔。
结字舒展横阔,布白匀整,骨肉匀称,既呈现出端庄稳健的姿态,又不乏欹正高低的变化。字字之间、行行之间顾盼照应,浑然一体,取法于钟绍京,楷中有行意,流畅飘逸,变化多端,妙趣横生。
整幅作品笔画细腻精到,结字、章法工致严谨,与王勃的《滕王阁序》文章相得益彰。即便与唐代名家的楷书作品相比,高垲的这部《滕王阁序》也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
《滕王阁序》乃是王勃所创,王勃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他创作《滕王阁序》时,正值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成,重阳节时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参与其中,当场挥毫写下这千古名篇。
文章辞藻华丽,用典精妙,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更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展现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开阔意境和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的高尚情怀。
在学习唐楷时,人们常常会陷入 “板滞僵化” 或 “媚而无骨” 的困境,而高垲的作品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他行笔遒劲,线条秀丽,使得作品秀而不媚,自然飘逸,达到了 “中和之美”。
通过临习这部作品,学习者可以深入体会到古人笔法的精妙,掌握中锋用笔的技巧,学会如何在严谨的结构中展现灵动的变化,从而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