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陈律师还在当检察官的时候,就听说了这句话“法庭上拍桌子瞪眼的不一定是赢家,真正的高手,早把胜负写进代理词里了”。当陈律师自己也当律师了,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有一次陈律师经手了一起看似必输的案子——某开发商逾期交房,合同白纸黑字写着“不可抗力免责”,两百多户业主眼看要败诉。那晚我在律所改代理词到凌晨三点,把台风路径图、施工日志和住建局停工令的时间轴叠在一起,最后用半页纸的表格证明“开发商所谓的台风影响期,其实比实际停工少了整整22天”。判决书下来的那天,业主群里有人@我说:“陈律师,您代理词里那张表,比开发商请的五个律师喊破嗓子都有用。”
这场官司让我彻底明白:代理词从来不是法律文书的“填空题”,而是律师和当事人共同织就的一张网——要网住事实,网住法条,更要网住法官心里那杆秤。今天就和各位聊聊,怎么让这份“无声的辩论稿”替你开口说话。
一、法官的时间比金子贵,你得学会“喂饭”**
刚执业的律师容易犯一个错:把代理词写成自嗨小作文。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份代理词,开头从罗马法精神扯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了八页纸还没进入正题。后来法官庭后私下吐槽:“我差点以为他在交哲学论文。”
真正管用的代理词,得学会“喂饭”——把嚼碎的事实和法律喂到法官嘴边。去年我代理的一起股权纠纷案特别典型:两家公司合作开发APP,后来闹掰了互相指责对方违约。双方提交的证据摞起来有半人高,光微信聊天记录就打印了三百多页。我在写代理词时干了三件事:
1. 用时间轴标出关键节点(签约、首版测试、用户数据滑坡、终止合作);
2. 把十几份合同条款浓缩成一张对照表;
3. 把三百页聊天记录筛出五条致命对话(比如对方股东说“先拖着不结算,等他们熬不住”)。
开庭前书记员偷偷告诉我,法官看其他材料时皱着眉头,翻到我这部分直接拿荧光笔划重点。后来判决书里引用的,几乎全是我整理的时间轴和对照表内容。
这招对普通人打官司也适用。比如你要告装修公司偷工减料,与其在法庭上哭诉“他们心太黑”,不如把合同报价单、实际材料照片、监理报告按施工顺序钉成册子,首页做个对比清单——法官一眼就能看明白哪面墙该用轻钢龙骨却用了木条,哪处防水少刷了两遍。
真正管用的代理词,得学会“喂饭”——把嚼碎的事实和法律喂到法官嘴边。去年我代理的一起股权纠纷案特别典型:两家公司合作开发APP,后来闹掰了互相指责对方违约。双方提交的证据摞起来有半人高,光微信聊天记录就打印了三百多页。我在写代理词时干了三件事:
1. 用时间轴标出关键节点(签约、首版测试、用户数据滑坡、终止合作);
2. 把十几份合同条款浓缩成一张对照表;
3. 把三百页聊天记录筛出五条致命对话(比如对方股东说“先拖着不结算,等他们熬不住”)。
开庭前书记员偷偷告诉我,法官看其他材料时皱着眉头,翻到我这部分直接拿荧光笔划重点。后来判决书里引用的,几乎全是我整理的时间轴和对照表内容。
这招对普通人打官司也适用。比如你要告装修公司偷工减料,与其在法庭上哭诉“他们心太黑”,不如把合同报价单、实际材料照片、监理报告按施工顺序钉成册子,首页做个对比清单——法官一眼就能看明白哪面墙该用轻钢龙骨却用了木条,哪处防水少刷了两遍。
二、法条不是用来摆摊的,要当手术刀用
有些同行写代理词,恨不得把《民法典》搬过来当砖头砸人。我见过最哭笑不得的例子:一个简单的交通事故纠纷,代理词里列了三十多条法条,从侵权责任编一路引用到婚姻家庭编的夫妻共同债务条款。法官庭后调侃:“原告律师是不是刚过司考来练手的?”
法条贵精不贵多。去年有个劳动争议案让我印象深刻:员工被裁员后要求2N赔偿,公司咬定是“组织结构调整”适用N+1。我翻遍近三年北京同类判例,发现只要公司没提前通知工会,就算真结构调整也得赔2N。代理词里就聚焦这一个点,把《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条和北京高院的一个指导意见反复捶打,最后判下来的赔偿金比员工自己算的还多七万块。
普通人打官司更要懂得“精准爆破”。比如朋友老张被健身房卷款跑路,想起诉对方欺诈。我让他别急着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先去查健身房的消防验收和教练资质——结果真查出他们用临时消防许可开业,教练证全是PS的。最后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主张合同无效要求退一赔三,比单纯退卡多了十几万赔偿。
三、讲人话,别把法庭当法学课堂
我常跟团队年轻人说:“你要是不能让门口保安听懂代理词在说什么,这文书就算不合格。”法律文书最忌讳端着架子说“法言法语”。
前年代理过一起离婚后财产纠纷:男方是留美博士,代理词里满篇“物权期待权”“不当得利请求权竞合”,法官看得直揉太阳穴;女方这边我接手后,把争议房产的出资来源画成树状图,用不同颜色标出来婚前存款、父母借款、婚后还贷部分,最后附上银行流水页码。判决下来女方多分了60%房产,男方律师后来打电话说:“你们那个彩虹图,把我们精心准备的法理分析全毁了。”
普通人写材料更要“说人话”。比如老人立遗嘱,别照搬“遗嘱人意思表示真实”,直接写“立遗嘱时居委会王主任在场,隔壁李阿姨听见老爷子亲口说房子留给孙女”。再比如交通事故索赔,别堆砌“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直接做张Excel表:工资流水扣掉住院三个月损失多少钱,请护工微信转账记录多少笔,买蛋白粉的药店小票多少钱——这些才是法官想看的“人话”。
四、刀子要扎在证据的七寸上
工伤去世,公司咬定“下班后聚餐喝酒不算工伤”。她自己整理出三十多页材料——从钉钉打卡记录到饭店监控截图,甚至算出从公司到饭店的步行时间只要6分钟。我在她材料基础上提炼出三点,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上下班途中”扩大解释一举翻盘。
所以啊,与其焦虑官司输赢,不如静下心来做两件事:
1. 把生活变成证据:下次物业催缴费用时,别光电话里吵,要对方发书面通知;买大件商品别嫌麻烦,让商家在收据上写明“全新正品”。
2. 把情绪变成时间轴:和房东扯皮押金退还?马上把看房日期、交房视频、微信催款记录按顺序理出来,这比在调解室哭诉管用十倍。
法庭从来不相信眼泪,但永远尊重准备充分的人。写代理词的过程,其实就是把一团乱麻的生活,捋成法官愿意伸手抓住的那根线头。这根线头,可能是张泛黄的收据,可能是条忘了删的聊天记录,也可能是你凌晨三点还在修改文书时亮着的那盏台灯。
作者简介:北京陈律师,法学硕士,高级合伙人律师,历任特种部队指挥员,检察官,侦查员,纪检干部,企业高管,阅历丰富,学养深厚,擅长疑难重大案件,多种法律关系交叉复杂案件处理,重信守诺,值得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