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老家,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发生了这样一幕:
大人们吃饭闲聊,几个孩子一起追逐打闹着。
没过一会儿,传出孩子的哭喊声。大家赶忙过去查看情况,原来是表姐家的儿子和亲戚的儿子打了起来。
大家赶忙拉开两个娃,而亲戚家的儿子成成,却指着表姐家的儿子破口大骂:
“我才不稀罕你的破平板,我爸爸妈妈给我买过好多限量版玩具,我从小就去过很多好地方,吃的穿的都是名牌,谁稀罕你这个破平板……”
表姐询问后才明白,原来孩子们约定好时间,轮流玩平板。
轮到表姐家的儿子时,成成正玩在兴头上,不仅仅不愿意还平板,还把表姐家儿子一把推倒在地。
就这样,两个孩子扭打在一起了。
穷人的富养
之前听家里长辈聊天提起过,亲戚因为年龄较大才有的这个儿子,一家子对这个孩子宝贝得很,总把“爱孩子就得富养”挂在嘴边。
事实上,亲戚家也不过是普通家庭,可他们还总是透支余额,尽力让儿子过得富足,吃喝都进口的,穿戴也是名牌的。
亲戚听别人说,多让孩子见世面,长大后才有大出息。
于是他们闲下来就带孩子到处旅游,所谓的长见识,也只是让成成认识各种“大酒店、豪车、奢华饭菜”等等。
久而久之,成成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贵,得不到想的东西,就会闹个不停。甚至小小年纪的他,习惯对别人大喊大叫,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穷人的富养,总以为“开眼界”就是带孩子到处旅游,尽可能满足孩子欲望,给孩子足够的物质。
而聪明的父母,富人的富养,则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出发,让孩子看清世界的真相,教会孩子人生的规则,从而可以奔赴更好的未来。
孩子的眼界的修养,是在平时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中形成的。
说白了,还是需要父母有眼界和修养,不是掏钱出去走马观花地旅游就行的。
旅游只是旅游,看没看过的风景。
平时的生活教育很重要。
让孩子见世面,不是简简单单地掏钱和从众就能达成的。
只有孩子的眼界的修养得到提升,才是真正的见世面和长见识。
我以前也认为富养孩子,就是给他很多的钱,让他过得比别人好。
其实,富养孩子,比起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父母要用爱,滋养孩子的内心。
富养孩子,不是给他多少物质,也不是说什么出国游。满足孩子基础物质之后,我们更需要帮孩子完成精神的成长。
爸爸妈妈给你的,都是别人可以拿走的,唯独你自己学到的,才是别人拿不走的。
一个家最高级的炫富
一个家最高级的炫富,不是车子,也不是房子,而是养出一个精神富足、人格健全的孩子。
我老家有一位叔叔家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人,40多岁的人了,在家待着也不出去工作。
叔叔婶婶两口子的退休金,拿出一个人的工资给这个巨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叔叔婶婶都60多岁了,等走不动的那一天,看他能不能去照顾父母,真的是父母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后果。
教育路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引路人。
正确引导孩子,唯有从精神上富养,不能从物质上富养,这样养出的孩子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希望。
只能像一个寄生虫一样,受到别人的指责和唾弃,谁也不想和这样的人交往。
做什么事都要量力而行,养育孩子也是这样,穷养富养都不要走极端。
在自己家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力让孩子得到好的也没错。
但如果连最后一枚硬币都拿出来,只为了孩子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这个孩子大概率是废了。
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家里另外一个阶层。
一味压榨自己给予,只会换来孩子的变本加厉。生活中许多父母,明明不是富人,却勒紧腰带给孩子优渥的生活。
明明非常吃力,依旧无底线地满足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
到最后拼尽全力的父母,却养出一个这么懒惰的巨婴。只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穿名牌,用新潮电子 产品,其它什么都不会。
富养孩子,养的是人品、素养、德行,而不是吃喝玩乐一条龙。
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给孩子锦衣玉食,而是教他们自食其力。
把孩子塑造成家里另外一个阶层,责任在父母。
现实生活中,很多一般的家庭,都是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舒适优渥的生活环境。
再苦不能苦孩子,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对孩子的索取有求必应。
久而久之,在孩子的成长记忆中,就有了虚荣和物质上的攀比,对父母的含辛茹苦,却熟视无睹,认为父母本该是这样。
“富养”孩子不是物质上一味满足,而是在精神上,人格上,学习上的全力付出,让孩子在这些方面得到富养,成为“另一个阶层”。
普通家庭的父母富养孩子,孩子认为心安理得,父母则打肿脸充胖子。
父母若能教会孩子独立与奋斗,用精神富养出一个心怀感恩,独立奋进的孩子,才是一个家庭最深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