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2月2日电(记者邹欣媛)“逢年过节我俩也不歇工,家里的养殖场一天到晚得有人照料。”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中圈塘村致富带头人闫录和陈丽娜夫妇俩在忙碌中过大年。


  陈丽娜在准备饲料喂牲畜。新华社记者 邹欣媛 摄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居住着20多万来自西海固的搬迁群众。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里从戈壁滩变成新家园,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上,人们干劲儿十足。

  “养得好是前提,把握市场行情更关键,我们瞅准时机出手。”陈丽娜一边搅拌饲料,一边讲述她的“致富经”。

  2013年起,闫录夫妇先后成立养殖种植合作社。2024年,家庭年收入已达百万元,还带动当地20余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约7000元。“新的一年,我们计划走特色种养路,还想着盖栋小别墅。”闫录充满期待。

  “过年虽然忙碌,也总能融入热闹的氛围中。热闹本就是一种年味,且一年比一年浓。”搬迁后从农村妇女成长为作家的马慧娟告诉记者,20多年前,刚搬来的人们过年大多返回老家,街上冷冷清清、漆黑一片。现在大家扎下根来,成了“红寺堡人”,一到春节,万家灯火点点闪烁。

  这几天,红寺堡区街头搭起秦腔戏台,板胡、二弦伴奏响起,高亢激昂的唱词燃爆全场;村庄小广场上村民身着喜庆艳丽的服饰,在欢快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从节前一直到正月十五,冬季“村晚”、灯谜竞猜、社火展演等活动,不仅让群众过足“眼瘾”,也参与其中,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


  村民们在小广场上载歌载舞。新华社发(田飞摄)

  红寺堡的搬迁群众来自宁夏南部8县区,包括回族、汉族、蒙古族等14个民族,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俗不同,大家如何“聚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最初是个难题。

  “现在,每逢春节,街坊邻里、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包饺子、围炉涮火锅、吃特色小吃,听秦腔、唱花儿……老百姓腰包鼓了、生活好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文化活动,更让彼此深入了解、互相欣赏。”马慧娟深有感触。

  据了解,刚搬迁时红寺堡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00元。近年来,在黄河水的滋养下,当地大力发展葡萄、枸杞、黄花菜、肉牛等产业,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90%以上,对农民收入贡献率突破70%,2024年红寺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余元。

 “00后”康艳的电商孵化中心春节期间日均发出快递上千件。2023年,康艳抓住电商“风口”,入驻红寺堡区打造的电商孵化中心,并开设直播间,这两年她卖出上千万元的头饰,成为“农村直播电商讲师”“公益直播助农大使”。“今年我想把产品卖到更多的地方去。”她说。

  52岁的红寺堡镇光彩村村民刘思胜从“打工人”升级为“农业合伙人”。像这样嵌入到产业链的村民并不少,作为第一代移民,他们从刚搬来时四处务工,一个月挣几千元,到现在家门口有了自己的产业,一年能赚十几万元。“现在的生活就是《山海情》的‘续集’。”老刘说。

  如今的红寺堡吸引着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们,紧跟时代潮流,谋划乡村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