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细雨绵绵,春寒料峭,挡不住人们出游的热情。春节假期,溧阳市天目湖镇石塘村里游人如织,让这个小山村格外热闹。

游客在巴比松之森艺术馆,支起画架、拿起画笔,一幅乡村小景跃然纸上;在瓦尔登书局,捧上书本、品着咖啡,享受一番闲适;在Take Away驿站,骑上一辆单车,领略山水之美。

“大年初一、初二来了上千人,既有居住在城里的村民回乡走亲访友,还有许多苏锡常地区及上海的游客来休闲度假。”石塘村新农人代表、“石塘三十七号”民宿负责人徐岩介绍,民宿、饭店预订到了初六。

谁能想到,山环水绕、风景秀美的石塘村,多年前却是一座“空心村”。40余栋房子,70来户人家,年轻人出去打拼,平日里只有老人留守。


变化,源自年轻人的到来。10多年前,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徐岩创办了设计公司,创作的民宿作品在“天目湖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当时成果不知如何落地,与妻子商量后,回到家乡建造了民宿。”从小在石塘村长大的徐岩开启了一场乡村焕新之旅。

顺着地势,尊重生态,就地取材。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鼓励下,徐岩依托老家原址建造了民宿,取名“石塘三十七号”。置身民宿,既可以与三五好友一起轰趴、烧烤,也可以体验打板栗、挖春笋等农事活动。

村里的老房子无人居住,荒草几近人高。爱读书的几个年轻人灵光一闪——不如办个书店。经过一年时间的耐心打磨,瓦尔登书局正式营业。斑驳的墙面、老式的木框架,刻满岁月的痕迹。书局很快登上新浪微博“网红”书店人气榜,前来打卡的人络绎不绝。

石塘村的变化,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不时有朋友咨询村里有没有闲置的房子出租,有什么支持政策。”徐岩介绍,溧阳对青年人才、创业项目的高度重视,启发我们创立了“乡遇会”交流平台,为乡村空间持有者和大城市的梦想家搭建桥梁。与此同时,市镇两级投入资源,加快提升村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民宿、农场、书店、艺术馆、骑行驿站……石塘村集聚了30多位年轻人回村工作或创业发展,催生了16种文旅业态,原住民们的生活也悄然变化。瓦尔登书局合伙人的朋友来村里演奏萨克斯,第一批听众就是村里的老人;“石塘三十七号”民宿趣味派对,村民们一起参加;在艺术馆老师的指导下,村民们自信地拿起画笔描绘家园。

记忆中的孩童嬉戏、炊烟袅袅,勾起浓浓乡愁。“村里的面貌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农产品热销了,回来过春节、走亲戚的人明显多了。”曾担任石塘村村干部的房国富今年70岁,看到变化格外高兴。

如今,石塘村盘活集体资源,引入股份合作机制,提高整村运营水平,让村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今年将与溧阳市融媒体中心更深度合作,邀请作协、锡剧团、小记者等团体入驻石塘,打造艺术创作展演平台、学生社会实践体验基地。”驻村第一书记胡颢允介绍,将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更好地惠及村民、振兴乡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伟

通讯员 赵敏如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