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玻璃上的文明对谈:香格里拉鹤谷民宿×上海与名文化的双窗哲学
与山相望的满足感,像是积累了很多个世纪。无论是清晨,晌午,还是暮色降临。这种幸福确实只能用香格里拉这个词本身来形容,心中的日月,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这是一种自人类起源,就开始日积月累的欢喜和梦想。一切在山水之间悄然生发,也执着相守。
鹤谷的晨光总爱沿着玻璃褶皱攀爬,光斑仿佛热爱偷尝瓷碗里的酥油茶香。大宝蜷在壁炉边打哈欠,偶尔又去楼上楼下转一圈,尾巴抚过地板的声音,像是尘世间温柔的鼓点。
与云相伴的云窗最懂温柔,桌上的干花瓣承接的每粒光,都是雪山捎来的情书,未拆封。主理人擦拭玻璃杯的声响很轻,像在抚平某个故事的折角。
山窗,偏爱沉默的拥抱。
山其实不高,恰恰装一个满窗,上端有天空的留白,屹立在这高原之上,所以也不会太低。山和大窗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实在近,近到你总以为自己就在山脚下,可以完整感受到一座山应有的妩媚,却也真的远,远到一抬眉,可以将整个山的轮廓尽收眼底。
适度的智慧,是香格里拉给全世界人的忠告,又像是鹤谷民宿的双窗在给所有人的温馨提示,孜孜不倦又不经意间流露。
午后斜阳将雪峰轮廓拓印在书架上,《陶庵梦忆》的封皮便落满金箔,仿佛能看见三位茶人煮雪沏茶,水烟在光柱里舒展成鹤羽。
一转身,鹤谷民宿的主理人一直在忙忙碌碌,她一边扫地一边和我调侃,原本是想在这里围炉煮茶看山听云,却不曾想每天奔波忙碌于厨房和客房,我一边暗自庆幸地笑,一边在内心低语,这一切,且算是向这山,这云,这窗,这阳光缴纳的租子吧。
暮色浸染窗棂时,光开始往回收线。我在餐厅的大桌子上码字,似乎能听见火的声音,偶尔起身,往炉子里添一根柴,旁边是几桌客人在用晚餐,他们在各自的桌子上享受美食,偶尔也彼此打个招呼,隔壁的房间里有客人在弹吉他,我们保持着自然的距离,却不经意彼此输送着温暖。
当月光接管双窗,我闻到青梅酒的浅香,微醺的夜色,只是阳光换了个形态在呼吸。窗外,可以见无数星子正沿着光的指纹,将温柔重新排列。此刻忽然明白,温柔原是不必言说的天籁——像晨昏线掠过格桑花瓣时从不惊醒露珠,像山与云在玻璃上相拥却从不压皱对方的衣襟。
玻璃始终是最诚实的哲人,温柔的本质是适度。所有的存在都在光的褶皱里互为注解,此刻壁炉里将熄的柴火,正用余温孵化着外滩零点的钟声。上海与名文化创始人肖明理解的适度是一种和光同尘,尊重每一个商品自己的文化属性,让品牌自由的倾诉,才是真正的品牌策划。
鹤谷的双窗早已道破:文明从不是孤立的琥珀,而是流动的液态光。那些看似对立的棱角,终将在晨昏交割的时刻,融成玻璃上一圈圈温柔的年轮。
夜深了,鹤谷民宿的光尘里,万物都在自由呼吸,用寂静哼唱同一支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