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初五,春节假期已临近末尾。随着回家过年的人们陆续踏上返程,前几天难得热闹了一阵儿的村庄,此时又逐渐变回冷清——在城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这样的场面早为常态。

平时里村庄显得冷清,主要是因为“常住人口”较少。过年及其他节日期间稍显热闹,则是由于不少“户籍人口”或者“族谱人口”回到故乡。而以上提到这三个人口概念,就是接下来要跟大家讨论的重点。

所谓“常住人口”,即经常居住在某地(以实际居住地为准)的人口。而“户籍人口”,则是指户口登记在某地(以户籍档案为准)的人口。在城市里,“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一般呈现部分重合、部分差异的关系。而在普通乡村(非乡镇驻地),“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则呈现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即“常住人口”基本都包含在“户籍人口”范围内,但有一部分“户籍人口”并不常住村中。



具体而言,那些常年不离村庄的老人,既是“常住人口”,也是“户籍人口”。那些已经迁居城中但尚未更改户籍的年轻人,则属于“非常住的户籍人口”。

至于族谱人口,则泛指那些“族谱关系”在某地的人们(通俗来说就是根或者祖籍在某地)。这一概念包含的范围最为广阔,就一个村庄来说,其族谱人口既包括常住人口和非常住户籍人口,也包括那些居住地和户籍地均在外地的游子们。

上述三个人口概念的规模,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总体来说,近些年来,村庄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都呈现减少趋势,其中常住人口的减少比较直观,通过平时街面上的行人数量就有清晰感受;而户籍人口的减少则相对不易察觉,但通过各县市区的统计年鉴也能管窥一斑。而族谱人口在理论上应该是呈现增长态势,因为其既可以吸收一部分原户籍人口(年轻人外迁进城),也会实现自然繁衍(外迁的年轻人婚嫁生育)。只不过,这种增长速度已经大大放缓。在古代,某个村庄外迁的分支数代之后就可能衍生出一个新的村落,但如今这种可能已经微乎其微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族谱人口”与故乡之间的联系也难免趋向淡化。如果父母尚存,在外的游子们基本都会回村过年;一旦双亲故去,很多人就不再春节返乡,而代之以清明节祭扫。近些年来,不少村庄在清明节时的人员车辆,都隐隐超过了过年期间,此即上述状态的直观写照。

在村庄的三个人口概念当中,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都有官方统计,唯独“族谱人口”依赖民间自发整理——在新时期下,编修或续修族谱早已失去了旧社会时的“宗法管理功能”,取而代之的主要意义,就是替村庄留存记忆,尤其是留存那些“祖籍在此的游子们”的痕迹吧。

当然了,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感慨。对此话题,相信很多朋友皆有所思所想,在这里也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