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直隶总督曾国藩病逝,两江总督署内一片沉痛。紧接着四个月后,时任协办大学士的李鸿章直接被补为曾国藩的武英殿大学士。两年后,又被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这在清代官场上属于极高的荣誉。那么,李鸿章头上的这个头衔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清代内阁大学士的设置。早在康熙九年时,经过多次改组的内三院更名为内阁,大学士的位次由此开始规定。内阁大学士品级虽相同,但依旧设有“四殿二阁”之排名,中和殿大学士为首辅,其他依次为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及东阁。在雍正帝即位后,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大学士职务变得更加繁忙,乾隆十三年起,为调整内阁职能,裁撤了中和殿大学士,增加了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三殿三阁”的格局。



乾隆十三年后,保和殿大学士因种种原因不再实际任命,故次位的文华殿大学士成了内阁的事务首脑。此后,协办大学士也成了明确的入阁途径,例如乾隆时期的傅恒与于敏中等人因皇帝特旨,迅速晋升至内阁核心。但其外,更多大学士是按资历顺序逐步晋升。



从清代官职晋升的原则来看,大学士晋升需依次递进。例如从体仁阁大学士逐步晋升至东阁、文渊阁及至武英殿大学士,最后才有可能成为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的晋升路径特别之处在于他在协办大学士期间表现出色,并在咸丰、同治及光绪期间表现卓越,尤其是主掌淮军,取得了不少军事胜利。



曾国藩病逝后,朝廷极力倚重李鸿章。李鸿章在两年内从武英殿大学士晋至文华殿大学士,成为了内阁首辅。但对于李鸿章而言,这个文华殿大学士的虚衔更多是一种政治象徵,他的实权依然来源于其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等职务。朝廷在满大臣文祥身体不佳的情况下,依靠有实绩的李鸿章成为了实际掌权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