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刘峨出生在公元1723年,家境富足。然而,刘峨却因考运欠佳,仅获得了秀才的功名。凭借家里的财力,父亲捐了一个知县职务给他,这在清代是被视为“异途”的官员任命,一路上少不了各种轻视和冷眼。
乾隆二十三年,刘峨被吏部选为保定曲阳知县,在当时属于正七品官员。尽管出身异途,他依赖刚直的性格和擅处理捕盗治狱的技巧,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赢得了上司的肯定。三年后,他凭着突出的表现被提拔为宛平知县,虽然只是正六品,但宛平是京县,属于较高等级职务。这也是他事业的首个重要升迁点。
官场如战场,尤其是京县知县的职责和面临的挑战尤为复杂。宛平知县虽然仅是六品官,但在京师这个众多权贵聚集的地方,执行公务常常阻力重重。然而,凭借胆识和骨气,刘峨开始对付一些棘手的案件,甚至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这为他后来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乾隆三十一年,刘峨升任顺天府南路同知,属于正五品。随着仕途的不断进步,他的任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乾隆三十六年升任永平知府,翌年升通永道,步步攀升。乾隆四十五年任湖北按察使,次年升安徽布政使。仕途的每一步,刘峨都靠实绩和能力得到了更高的职位。乾隆四十八年,他跃升广西巡抚,又同年调任直隶总督,这是从一品的高位,达到了他的仕途巅峰。
然而,身居高位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刘峨上任后,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狠抓风纪。例如他上奏弹劾皇亲辅国公弘晸,结果弘晸被革爵。这类行动,赢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但也使刘峨陷入了与权贵的对立中。
刘峨的一生未能完全避开浮华政治。乾隆五十一年,刘峨为了取悦乾隆,下令修建了一些“无水桥梁”,耗费了大量官款,结果被乾隆严厉批评并降级处分。尽管如此,乾隆对他的整体评价并不改变,仍留他在直隶总督的职位上。
不幸的是,乾隆五十五年清苑狱的大案导致他被拔去孔雀翎、黄马褂,结束了他的直隶总督任职。这场官场风波虽然给他的仕途带来巨大打击,但乾隆最终没有对这位老臣下手太重,随后将他调任兵部侍郎,继续在京师担任要职。
乾隆五十七年,刘峨重新得到了乾隆的宠信,升任兵部尚书,并获赏花翎和黄马褂。尽管曾经屡遭波折,他的晚年仍旧以尊荣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