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图纪录片中心

暗无天日的洞穴,危机四伏的雨林,和干旱荒芜的沙漠,在这些人类难以抵达的秘境中,生命总是上演着超越想象的奇观。

推荐一部哔哩哔哩上新的纪录片《生命奇观》,本片由中国国家地理和B站联合出品,知名博物学博主、人称狐主任的无穷小亮张辰亮担任主持人,他将深入广西的洞穴、马来西亚的雨林和新疆的沙漠,寻找极限生存环境中的生命世界。



PART.01

奇观

在整部纪录剧集中,摄制组一共前往了三处秘境。

第一站,他们来到了广西的溶洞

中国是世界上岩溶地貌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而广西则是岩溶圣地。这种地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也见证了地球演化的过程。

洞是这一集的主角。流水在这里雕刻了大量的钟乳石作品,创造了异于地表的地质奇观。


洞穴中还布满历史的痕迹,石头上的海百合化石,犹如上古失落文明的螺帽和螺丝钉;一块平整的化石天花板上,出现了各种珊瑚、海绵和石燕的化石……还有一些奇怪的牙齿。

洞穴中也存在生命。蝙蝠和它的粪便为洞穴带来了能量,它将食物链串起,为蚰蜒、班灶马等小生命带来了生存所需。


溶洞由水溶解而成,自然也少不了地下河。地下河会在某些时刻流出洞穴,又再度进入地下,一些野生动物因而也演化出了洞穴种。


第二集的目的地是马来西亚雨林。

这片雨林出现于白垩纪,已经持续了将近1.4亿年。它有成千上万超过70米的巨树,如同《阿凡达》中的世界。

这里地处赤道无风带,稳定的高温,足够的降水,以及高大的树体,都改变了当地果实的形态。一种龙脑香科植物,甚至演化出了带翅膀的果实,果实从空中落下,犹如《哈利波特》里的金色飞贼。


拍摄蝙蝠的洞穴,是摄制组此行的目的之一。在马来西亚的雨林,每到傍晚,会有海量的蝙蝠会离开洞穴,从林间升起,形成一道黑色的天幕。


摄制组探秘的蝙蝠洞

蝙蝠爱吃花蜜,是当地重要的传粉动物。榴梿也依靠蝙蝠传粉。

《生命奇观》纠正了人们的一个错误认知:很多人都将榴梿写成“榴莲”,但在《中国植物志》和《现代汉语词典》中,“榴莲”最正确的写法都是“榴梿”。因为榴梿其实是一种树,野生的有四五十米高,散布在雨林中

与一些喜欢上树采摘榴梿的国家不同,马来西亚只捡拾成熟后自然掉落的榴梿。


榴梿

除了无人的秘境雨林之外,摄制组还拍摄了马来西亚富有烟火气的红树林和渔村,江獭曾是这里的常客,水巨蜥在岸上走来走去,滩涂鱼还能像猫一样翻肚皮。

傍晚的红树林里,大量萤火虫集聚在树上闪闪发光,如同星河。

而人类和生灵在此收获的一切,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最后一集,他们来到了新疆的荒漠。

新疆有中国最大的沙漠,粗粝天地间却展现出异样的生机。


在漫长的干旱中,一些种子会睡上三个季节;一些植物却只需要一点点水,就能像被浸泡的三体人一样,瞬间展开,泛出绿色,例如苔藓。

苔藓是一种伟大的植物,它们在荒漠表面结成了壳,具有固沙的作用,常被应用于荒漠化的防止。


这个蘑菇有一个很牛的名字——中华美味蘑菇。

它仅发现于我国西北,单菇重量最大可达1公斤。它生长在干涸的芦苇滩上,这里的土地具有很强的盐碱性,但这种蘑菇能够集聚糖类,让细胞的渗透压和外界达到平衡,从而锁住水分。

这种蘑菇还积累了丰富的氨基酸,因此十分美味。


除了自然的奇观,这里还有人类和自然共同创造的奇迹。

多年以前,有人曾用一个网站看全球的卫星地图,在新疆的荒漠中看到了许多巨大的字,例如“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每个字的边长都有五十米。

这片荒漠的上空曾是航线,而这些大地上的巨型标语就是给飞行员辨别方向的标识物。


几十年后,这些字还在。

字上布满黑色的石头,工艺类似秘鲁的纳斯卡线条。石头的表层是荒漠漆,夜晚温度低,露水凝在石头表面,溶解了含有铁和锰的化合物;白天,温度急剧升高,水蒸发了,铁和锰留了下来,日复一日,石头就被盘上了黑色的爆浆。

加上这里雨很少,风也推不动石头,因此几十年后,造就一个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奇迹。



PART.02

适者生存

为了在极端的环境中生存,生命凭着对“生”的渴望,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而《生命奇观》,就展现了这样的适应性。

在洞穴一集中,生命的奇观诞生于纯粹的黑暗之中。“眼睛越大越容易死”,黑暗里,眼睛成为了“最不受待见”的器官。它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洞穴中的动物往往选择了退化眼睛。


雨林中的拟态昆虫

雨林看似一个完美的生存场域,这里不缺阳光、空气和能量,但充满机遇的地方,往往也充满危险和挑战。一些弱小的物种想要生存下来,就得学会躲避天敌。因此表面平静的雨林里,到处都是高超的伪装者——拟态昆虫,它们往往演化成树叶、枝干或花朵的样子。

沙漠属于极其炎热的地区,不少动物演化出了很大的耳朵用于散热——大耳猬就是其中的典型。


这些都是生命的奇迹。


PART.03

危险的秘境之旅

在秘境中拍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也得和当地的动物一样,学会“适应环境”。

在广西这集中,狐主任和团队需要在阴冷潮湿的喀斯特地貌中穿行。路上布满青苔,一些生锈的“桥”甚至只剩一幅钢筋铁架,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河谷中。


而他们要探秘的洞穴只有一个半人高的洞口,洞中石头如同刀刃,锋利无比。洞里只有一条路,或一条缝,而洞的尽头,则是圣殿般的洞厅。很多人都会想起那句古话:“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深入雨林,注定也是一趟危险的旅程。雨林中布满大象和老虎的脚印,雨林深处荒废的生态站,和破烂不堪的民宿,都有着被大象践踏的痕迹。摄制组居住在雨林深处的民宿中,平日里,为了防止大象的破坏,老板都不敢将家具留在民宿中。

如果大象突然来袭怎么办?那只能躲在石头缝里了。

夜晚,四周弥漫着阴森、恐怖的气氛,蛙声,蝉声,还得随时提防着可能出现的大象和马来环蛇。

而在蝙蝠洞中,你必须穿戴全套的防护设备,不然一不小心,就会遭到蝙蝠粪便的袭击。


老板指示的躲藏点


被大象踩踏的生态站让人想起电影《侏罗纪公园》

荒漠中,水坑是当地动物最喜欢也最害怕的地方。喜欢,是因为有水喝;害怕,是因为天敌也会一起来喝水。因此动物们如同“惊弓之鸟”,一点点动静都会把它们吓跑。

为了拍摄到当地标志性的毛腿沙鸡,摄影师就得穿着吉利服,背着敞篷行走,埋伏在沙鸡栖息的地方。


吉利服


背着帐篷走


PART.04

守护平衡

除了通过镜头展现这些生命的奇观,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呼吁——人们应当保护这些生态秘境。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运行的逻辑:洞穴是地下失落的世界,与地面完全不同,就连科学家都不敢轻易“探洞”,害怕打破洞穴的平衡,而失序的景区开发,地下水位的下降,开山取石的爆炸,都会迅速毁灭洞穴世界;

荒漠也有其存在的道理,生命在高温、干旱中一样演化出了奇观,因此并不是所有荒漠都需要改造为绿洲,需要治理的,只是那些因人类破坏而变为荒漠的地方。


荒漠里的毛腿沙鸡

自媒体时代,不少博主前往秘境深处,拍摄博人眼球的视频,在无人涉足的黑暗洞穴中,打上大灯,拍摄所谓的“大片”;作为一种美味而稀有的蘑菇,中华美味蘑菇也遭遇了美食博主的“魔爪”,不少人前赴后继,在芦苇滩上拼命挖掘野生的中华美味蘑菇,只为流量和点赞……

“平衡”不应该流失在流量中,人类也许应该学会,与这些神秘的世界保持礼貌的距离。

本片可在B站观看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资料来源:

1.纪录剧集《生命奇观》,

撰文 | 张雷

审核 | 曾洁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