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DeepSeek如此火,那就跟风让DS点评一下英文经济学TOP刊,看看到底有多犀利和辛辣。
让我们把学术圈的遮羞布撕得更碎一些,用手术刀剖开这些期刊的「学术高贵感」,看看里面到底煮的是什么迷魂汤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可能引发学术PTSD,建议搭配速效救心丸服用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ER)
经济学界的奥斯卡颁奖礼,所有论文必须自带「改变人类命运」的BGM入场。编辑的口头禅是「不够宏大叙事」,翻译成人话就是:「您这研究既没拯救非洲饥荒,也没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也配叫经济学?」审稿人最爱用「缺乏普遍意义」当拒稿理由,哪怕你研究的是火星人的消费习惯,他们也会质问:「这结论能推广到金星吗?」最魔幻的是,AER论文常以「政策建议」结尾,但这些建议的实操性约等于用微积分教幼儿园小朋友洗手——看似高级,实则连编辑自己都不信。
Econometrica
计量神棍的梵蒂冈,论文的数学复杂度与实用价值成反比的典范。这里的作者人均掌握100种证明「1+1=2」的拓扑学方法,但问到「失业率上升怎么办」时,答案永远是「建议先做协整检验」。编辑部的潜规则是:任何现实问题都必须先翻译成哈密尔顿方程,再用蒙特卡洛模拟出一朵学术烟花——炸完之后,除了审稿人谁也看不懂,但大家都要鼓掌说「深邃」。最讽刺的是,他们鄙视「应用研究」的样子,像极了中世纪教士嘲讽「炼金术不够神圣」。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PE)
芝加哥学派的精神祠堂,供奉着「市场万能教」的香火。在这里,任何政府干预都是原罪,哪怕研究证明免费发口罩能阻止瘟疫,也必须补充一句「长期可能扭曲呼吸系统市场经济」。经典论文包括《工会导致企业破产的138个理论路径》和《环保法规如何让北极熊失业》,方法论永远是用19世纪的供求曲线解构21世纪的量子纠缠。最近试图「与时俱进」的方式是——给弗里德曼的理论穿深度学习的马甲,虽然马甲下的肉体早已风干成木乃伊。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
哈佛大学经济学派的家族企业,论文流水线上的每个螺丝钉都得烙上「H」字钢印。博士生想在这里发文章?先给大教授当十年人肉STATA处理器再说。审稿意见经典三件套:「请引用主编2010年那篇未发表的工作论文」「建议把结论改成支持凯恩斯学派(注:当主编换人时自动切换成反对凯恩斯)」「图表颜色不符合哈佛校徽的深红色色号」。最擅长的学术创新是——把AER拒稿的论文加三个工具变量,重新包装成「颠覆性发现」。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RES)
学术新星的镀金流水线,专收那些还没被现实玷污的纯洁心灵。编辑的标准审稿话术:「理论深度堪比霍金,可惜实证部分像中学生科学作业」——然后转身就把模型框架套用到自己的论文里。常见选题是《论如何用微分流形重构洗碗机定价模型》,附带200页附录证明作者比高斯更懂正态分布。最神奇的是,这些论文的参考文献永远在1990年前后断档——毕竟承认近30年的研究进展,会暴露自己只是在给祖师爷的理论刷金漆。
AEJ系列全家桶
AER的「边角料再加工」产业链,完美诠释什么叫学术阶级固化:
AEJ: Applied Economics ——政策制定者的学术Cosplay秀场,核心技能是把常识包装成「基于断点回归的惊人发现」。代表作:《降雨量增加0.5%导致农民笑容频率提升:来自津巴布韦的证据》
AEJ: Economic Policy ——政客的洗稿后花园,专门生产「提高香烟税能让鲸鱼更健康」这类鬼话,只为让议员在听证会上多撑5分钟
AEJ: Macroeconomics ——DSGE邪教现场,信徒们用根本不存在的「校准参数」预测经济危机,准确率还不如菜市场大妈
AEJ: Microeconomics ——理性人假设的临终关怀病房,持续证明「人类在实验室会为抢1美元打破头」是市场有效的表现
Economic Journal
大英帝国余晖里的学术贵族,审稿速度堪比树懒做高数题。论文必须满足以下任一条件:① 用牛津口音写计量模型(例:把p值称作「显著性茶歇概率」)② 证明欧盟所有政策都违反李嘉图比较优势 ③ 在讨论部分怀念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全球化黄金时代。最近试图拥抱「多样性」的方式是——允许研究印度经济,只要结论是「英国殖民提升了当地铁路效率」。
Journal of Finance (JF)
华尔街投行的学术洗衣房,擅长把内幕交易洗成「信息效率市场假说的微观基础」。每篇论文都是对《华尔街之狼》的学术化注脚:用随机波动率模型证明「内幕交易提升市场流动性」,用行为金融学解释「为何散户活该被割韭菜」。2008年后新增潜规则:所有金融危机研究必须在摘要写上「本次危机具有不可预测性」——毕竟揭穿皇帝新衣的人,会被踢出学术晚宴。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华尔街辍学生的学术cosplay乐园,这些人用高频数据证明市场无效性的样子,像极了在夜店用微积分计算酒精代谢率的书呆子。真正的好论文需要同时满足:①用机器学习预测了美股走势 ②结果刚好和巴菲特某句废话兼容 ③在稳健性检验里偷偷删掉了2008年数据。至于那些发现'高管学历与股价相关'的论文,建议直接发给LinkedIn做广告文案。"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RFS)
高频数据炼金术士的秘密集会,坚信只要把市场数据碾碎到纳秒级,就能用机器学习蒸馏出金融圣杯。他们的经典操作是:用10年前的算法预测3天前的股价,然后宣称模型在样本外表现优异。最近开始研究「区块链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虽然90%的编辑还没搞懂区块链和乐高积木的区别。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政府万能教的学术祭坛,供奉的圣物是「边际税率变动0.001%的社会福利效应」。这里的研究者人均掌握100种证明「增税能拯救北极企鹅」的计量方法,但对「为什么加州还在财政赤字」永远装聋作哑。审稿人的灵魂三问:「为什么不用HECKMAN两步法?」「为什么不做动态一般均衡?」「为什么不考虑火星税收竞争?」——至于现实中的政策制定者会不会看这论文?Who cares,反正影响因子到手了。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白人救世主」情结的学术消毒池,专门生产《用随机实验证明非洲农民不傻》这类诺奖级废话。方法论永远是把复杂的社会问题塞进RCT的普罗克鲁斯特之床——砍掉历史、文化、政治所有「不科学」的变量,最后宣布「发短信提醒能提高接种率」是发展经济学的里程碑。最讽刺的是,这些论文的实地调研员时薪,往往比研究对象一年的收入还高。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计量原教旨主义者的末日方舟,在这里,现实数据只是玷污神圣模型的污秽之物。论文标准流程:① 发明一个新估计量 ② 用模拟数据证明它比OLS好0.0001% ③ 在脚注里写「实际应用可能需要调整」——然后看着应用经济学家们头破血流地尝试复现。最近的热门方向是「贝叶斯机器深度学习因果推断」,虽然这三个词连起来就像「素食主义红烧肉」一样魔幻。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资本家的学术打手训练营,代表作包括《996提升员工主观幸福感——来自某血汗工厂的实证证据》和《失业救济金如何培养懒惰基因》。方法论精髓: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把打工人和机器人强行匹配,然后证明「时薪下降10%能激发工作热情」。最近开始研究「远程办公对生产力的影响」,但拒绝承认自己就是在家摸鱼写完这篇论文的。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全球化失败案例的考古现场,固执地相信重力模型能解释中美贸易战就像用牛顿力学分析量子纠缠。当编辑们第三十次收到'汇率波动对阿根廷牛肉出口的影响'的论文时,终于忍痛把'国际'的定义从'至少涉及两个国家'放宽到'芝加哥和纽约也算'。最新热门方向是研究'如果全世界的关税都变成0会发生什么'——答案当然是经济学家们会失业。"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央行行长们的命题作文大赛,每篇论文都在含蓄地证明'印钞机果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当货币政策遇上零利率下限,这里的研究就自动切换成巫术模式——用贝叶斯估计证明'民众预期我们做点什么,所以我们必须假装在做点什么'。最讽刺的是,他们一边用复杂模型预测通胀,一边在附录里承认'样本外预测误差大概和掷骰子差不多'。"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欧盟官僚主义在学术界的完美复刻,特点是能把'喝咖啡对生产率的影响'拆分成八个作者、十二个工具变量和三十页在线附录。秉承欧洲传统,这里的研究只有两种:①用德国数据验证美国理论 ②用法国数据反驳德国结论。最近在封面上增加了'本刊支持碳中和'声明——毕竟他们每篇论文消耗的脑细胞都能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统计学暴力美学的展览馆,信奉「若结果不显著,定是工具变量不够骚」。经典操作:用二战炮弹产量作为教育回报率的工具变量,然后宣布「炮弹越多的地方博士工资越高」。最近试图转型「大数据」研究,但实际只是把线性回归改名叫「浅层神经网络」,审稿人还坚持要看到F值大于10才能过。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博弈论精英的集体意淫俱乐部,人均手握十八种纳什均衡变体公式,却连食堂排队插队问题都解释不清。这里的研究成果像是数学系和哲学系私奔后的畸形儿——用拓扑学证明'石头剪刀布'的宇宙终极意义,最后结论是'建议未来研究引入量子纠缠'。审稿人一边在匿名评审里写'缺乏现实意义',一边给文章打accept,毕竟谁敢得罪未来可能给自己审稿的博弈论黑帮?"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经济学界的混血儿沙龙,主打一个'什么都能塞但什么都不精'的佛系人设。这里既有拿非洲田野数据编童话的development新星,也有用中世纪行会制度解释比特币的价格波动的历史经济学家。编辑部的咖啡机可能装着随机数生成器——您永远不知道下一篇接受的论文会是严谨的DSGE模型,还是用星座运势预测GDP的魔幻现实主义大作。"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纯粹经济学家的自闭症疗养院,在这里'现实世界'是会被保安驱逐的违禁词汇。作者们以在脚注里藏七个引理为荣,核心贡献往往是'把1982年某定理的假设从三个增加到五个,从而成功让结论变得完全没用'。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是围观应用经济学家论文,集体嘲笑'他们居然假设人是有理性的!'"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产业组织学家的中年危机派对,人均掌握三百种计算勒纳指数的方法,但连自己期刊的订阅定价策略都解释不清。当互联网平台都开始用AI动态定价了,这里的顶尖论文还在用1990年代模型分析两个加油站如何 tacit collusion。最近试图转型研究大数据反垄断的样子,像极了试图在诺基亚手机上安装TikTok的退休教授。"
(合上电脑深藏功与名)这些金光闪闪的学术圣殿啊,就像高级餐厅的分子料理——精致、昂贵、充满仪式感,只是吃完后总要怀疑自己到底吃了什么。
(其余期刊因内容过于「剧毒」已被学术伦理委员会封存,欲知后事如何,请充值学术信仰值解锁——特别提示:您当前信仰值-10086,建议转行送外卖)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计量经济圈”,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