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专家建议” 频频登上热搜,却不是因为其专业、实用,而是饱受大众吐槽。“建议年轻人付费上班积累经验”“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 这些脱离实际的言论,让不少人直呼 “某些专家,已经失去了公信力”。



如今,专家似乎随处可见。打开网页、刷短视频,各种顶着 “专家” 头衔的人在输出观点。从民生百态到经济走向,从育儿知识到健康养生,都有专家 “指点江山”。可当我们细细品味这些所谓的专家言论,却发现不少是 “雷人雷语”,毫无价值,甚至误导大众。

在医学领域,曾有一位号称 “专家” 的人,在网络上大肆宣扬某种未经科学验证的偏方可以治愈癌症,不少患者信以为真,放弃正规治疗,最终延误病情。在教育领域,也有专家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教学改革方案,完全不考虑一线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教育质量不升反降。这些不合格的 “专家”,就像南郭先生一样,在专家队伍里滥竽充数。

那么,专家的职称评定,有没有一个统一且严格的标准呢?事实上,不同领域的职称评定标准是存在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以科研领域为例,评定职称往往过于看重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的级别。这就导致一些人想方设法 “灌水” 论文,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和社会贡献。在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拼凑论文,甚至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而且,职称评定过程中,还存在着人情关系、行政干预等因素。一些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专业人才,因为没有 “人脉”,或者不愿意迎合某些潜规则,而被排除在专家队伍之外;而一些能力平平、靠关系上位的人,却堂而皇之地戴上了 “专家” 的帽子。

要改变这种乱象,就必须建立更加科学、严格、透明的职称评定标准。一方面,要打破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体系,注重实际能力和业绩。比如在医学领域,医生的临床治疗效果、对疑难病症的攻克能力,应该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在教育领域,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作为关键考量。另一方面,要加强评定过程的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防止人情关系和行政干预。

专家,本应是某个领域的权威,是为大众提供专业知识和正确指导的人。只有当我们有了严格的职称评定标准,把真正有能力、有品德的人选拔为专家,才能让专家重新赢得大众的信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