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亡的忌讳几乎是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平时你要是说了一句“死”,指定要被家里老人抓住连喊几句呸呸呸

许多公寓楼和大厦也因此在楼层上都会避免4、14、24的数字,仿佛只要与死亡挂钩的东西,那都是晦气的。

可就有这么样一个女孩,19岁就踏入了一个被大多数人避讳的行业——殡葬。

工作期间她不止要面对生离死别的悲伤,还要接受亲戚朋友异样的眼光,但即使如此她也坚持了下去,这一干就是20年。

究竟是什么让她坚持在这个备受偏见的行业坚持20年呢?



19岁入行殡葬

2002年,李晓婷只有19岁,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她选择了一个与大多数年轻人不同的道路——进入蚌埠市殡仪馆工作。

她知道做这份工作不仅要客服对死亡的恐惧,还要面对外界的偏见。

每次提起自己的职业,亲戚朋友投来的目光里都有一种莫名的异样和避讳。



尤其是她的父母,虽然他们尊重她的选择,但也不免感到失望和不解。

不过刚开始进入殡仪馆时,李晓婷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因为她的每一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作为一名殡仪服务员,她的工作繁琐而细致,从遗体的接收、整理到告别仪式的策划与主持,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极高的责任心。



尽管对很多人来说,和尸体打交道是一种无法忍受的事。

但李晓婷渐渐明白了,这份工作所需要的不仅是坚强的心理素质,更多的是对逝者和生者的尊重。

每天早上7点半,李晓婷准时走进告别厅,换上干净整齐的制服,开始为逝者主持告别仪式。



告别逝者敬畏生命

一场仪式通常只有半个小时,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她要完成一系列环节,从介绍逝者的生平、家属默哀,到让亲属向遗体告别,每个步骤都需要精准到位。

很多遗体由于意外或者长期病痛,面容或多或少都有些损伤,李晓婷和她的团队需要花时间进行修复和美容,以便给逝者一个体面的离开。

每一场仪式前,李晓婷都会亲自检查遗体的状态,如果需要修复,她会和同事们一起,细心地修补破损的部分。



她记得有一位年轻的烈士,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面容几乎无法辨认。

为了让烈士有一个体面的告别,李晓婷和她的同事们花费了整整十个小时,为他做了遗体修复和化妆。

烈士的面容恢复后,李晓婷内心感到无比的满足,因为她知道,这样的修复不仅是对烈士的尊重,也是对家属的一种安慰。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晓婷不仅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逐渐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能在这个行业中坚持这么多年,是因为她找到了这份工作背后的深层意义。

她不再只是把它看作一份工作,更多的是看到自己为逝者和家属做的贡献。

在她看来,每一场告别仪式,都是一次生命的礼赞,虽然死亡不可避免,但每一位逝者都应该得到尊重,家属也应该有机会在仪式中找到安慰与释怀。



这份工作虽然忙碌,但每一场仪式结束时,李晓婷都会觉得心里充实。

入行20年无愧于心

她记得曾经有一位母亲,在告别仪式后,紧紧握住她的手,感谢她给孩子带去了最后的尊严。

李晓婷没有多说话,只是轻轻点头,她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帮助家属平复心中的痛苦。



即便这份工作常常让她感到疲惫,但每当她看到家属的泪水中夹杂着感激,她的内心就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李晓婷还与她的同事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们在工作中如同姐妹一般,互相支持,互相照应。

她所在的团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七仙女”,这个名字的由来很简单,因为她们总是以温柔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逝者和家属。



不管工作再忙,她们的心中总有一份坚定的信念,为死者送去最后的尊严,为生者带去一份安慰。

李晓婷和她的团队并不孤单,她们的付出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殡葬行业的看法也开始发生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尊重这一行业,而李晓婷和她的同事们,也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努力,让更多人意识到,死亡并不可怕,告别也不一定是终结。



20年过去了,李晓婷依然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每年5000场告别仪式,成了她工作的一部分。

每天的工作充实而忙碌,但她从未觉得疲倦,相反她总是从每一场仪式中找到自己的动力,这份工作值得她为之奋斗一生。

“哭灵人”李美珍

在殡仪馆工作的李晓婷尚且不能被人理解,李美珍作为一个“哭灵人”更不为常人所理解,她以泪水换取金钱,帮助家属送别亲人。



这份工作最开始是李美珍不得已的选择,她出生在福建的一个贫困家庭,早年辍学做农活,18岁时被父母安排嫁给了邻村的男人。

婚后的生活与她的期待截然不同,丈夫无所事事且暴力成性,李美珍忍受了许多年的折磨。

直到有一天,她在葬礼上看到一个“哭灵”女人,深深触动了她,她意识到或许这是她改变生活的机会。



虽然“哭灵”是个被许多人视为“晦气”的行业,李美珍并不在乎外界的眼光。

她决定投身其中,借此机会获得经济独立,摆脱丈夫的束缚,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生活。

没有人教她,她只能自己摸索,参加不同的葬礼,观察其他“哭灵人”的表现,渐渐培养出了自己的“哭功”。



每次参加葬礼,她都事先了解逝者的生平,用真挚的情感来表现悲伤。

第一次拿到70元报酬时,她感到无比的满足,那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眼泪变成的收入”。

在接下来的22年里,李美珍参加了近2000场葬礼,她的收入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今天的3000元一场。



她常常一整天从葬礼跑到葬礼,疲惫不堪,但她从不抱怨,每一场葬礼,都是一个故事,承载着生命的终结与生者的痛苦。

李美珍在无数个送别的瞬间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慢慢地她对死亡的看法变得更加淡然。

如今她的两个儿子也都成年,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但李美珍依旧默默坚守在这个别人无法理解的岗位上。



参考资料:《守护天堂门(安徽省蚌埠市殡仪馆七仙女团队先进事迹)》共产党员网
职业哭灵人:曾遭10年家暴所以哭得真切,最初一场70元而今3000元 九派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